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和对策3篇

2020-10-01 想象作文 阅读:

乡村振兴总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也是个孵化器,也是区域乡村振兴的总抓手。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

  产业兴、百业兴。只有产业兴旺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布局尚不协调。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二是农村产业在类型、规模等方面不全面不平衡。一些地方的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即使仅看传统种植业,很多地方在经营模式上也表现出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经营方式上依然较为粗放,集约化生产程度和水平较低,化肥、农药用量大,造成环境污染与土地质量退化。

  三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较多。一方面,农村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此外,一些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难以满足,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需进一步综合。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更好推动产业兴旺,需紧密围绕广大农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要面向市场、围绕需求发展农村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既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又要积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聚集整合,不断延伸种养产业链条,加快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居民俗、康养基地等新产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电商模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益,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需下决心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深入开展统防统治,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要综合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稳步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实施,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水利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特别是《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给予他们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其扎根农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第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加快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民间资本,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现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层自治基础良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和对策3

  一、疫情给我带来的五大变化

  01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比较深刻,但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远向好呢?我认为不会。因为中国有广大的农村战略纵深,有农村这个稳定器和蓄水池,所以我们的经济就有韧劲、有后劲。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大的灾难,中华文明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就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次疫情同样会促使我们眼睛向内、眼睛向下、关注根本。 根本是什么?还是乡村经济。所以,真正的发展乡村经济,扩大有效供给,激活内需,激活消费,让中国这个经济体能够供需两旺,中国经济就能够持续繁荣。 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会给我们的经济领域带来4方面调整。一个就是由过去的重点发展城市转到城乡融合发展;由过去重点发展二三产业转到三产融合发展;由过去的发展虚拟经济转到发展实体经济;由工业文明发展阶段转到生态文明发展阶段。

  同样,区域经济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关注乡村实体经济,一个区域的经济才会有持续增长的动力。

  02食品生产方式的变化

  这次疫情告诉人们,病毒的出现还是因为一个“吃”造成的。不该吃的乱吃了,把某些生物都吃绝了,生物界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病毒也就出来了。加之某些唯利是图、别有用心的国家或者企业在种子问题、粮食生产、食品加工等方面处心积虑、唯利是图,推广某些貌似很先进的技术,实际造成了人们免疫力的下降,更容易感染病毒。 这次疫情也告诉人们,如果真的是灾难来了,还是“吃”是最重要的。当人们隔离在家,才知道平常我们消费当中大多数的消费都是可有可无的。我看了一下刚公布的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28.2%,这说明,真正的灾难来了之后,70%以上的消费都是可以省略的。这次疫情之后,国家会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会出台最严厉的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措施。真正改变分散的、无序的、不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食品加工方式。我们的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以及餐饮方式都会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03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疫情之下,人们发现病毒来了,竟然无药可治,还是要靠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病毒。多么先进的医疗设备,多么昂贵的西医疗法,在病毒面前都成了心理安慰,也得听天由命。由此可见在病毒面前去不去大医院可能没有太大区别,还不如自己提高免疫力来的实在。如何提高免疫力呢?这还得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寻找答案。人们发现乡村人口的感染率远远低于大城市,这说明贴近土地、回归自然、吃安全农产品、药食同源、生活规律,再加上适当劳作等,就能提高免疫力。所有这些,都简单而传统的乡村生活。所以,疫情后人们会明白,乡村生活才是成本最低、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疫情会促使人们觉醒,人口开始逆城市化流动,人们开始回流到乡村生活、创业、就业,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乡村的面貌,更会改变中国的产业格局、人口格局、公共服务格局。

  04人们三观的变化

  当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发现,什么都是浮云,只有健康的活着才是第一位的。人们发现,破坏环境、破坏生物链,后果真的非常严重,一个小小的病毒就足以把人灭掉。疫情之下,人们发现,只有家庭最重要,亲情最重要,熟人社会最重要。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变得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命。人们开始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很多人看开了,心宽了,心态变得好了,很多人的人生追求变得不同了。很多人开始反思过去忙着挣钱、忽视自己、忽略亲情、觥筹交错、尔虞我诈的日子。人们开始学会与内心、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05政策导向的变化

  既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可以解决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可以避免危机,所以国家会在疫情之后更加重视乡村振兴,会出台大量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会向乡村倾斜。各地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样板县会大量涌现。 综上所述,这次疫情,从短期看,是个坏事;但是从长期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通过这次疫情,促使我们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顺利度过这次危机,我们的经济就能找到根本的动力,就能让我国经济持续向好;通过这次危机,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再次显现出来了,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集中精力、资源办大事的能力,这在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农耕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深入人心,中医药养生体系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回归简单,不再浮华。 如果说2017年,我国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大幕,那么可以说,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进入乡村振兴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都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每一个人都应该顺应这个大势,应该做出改变,做出选择。

  二、乡村振兴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是乡村资产的价值会被激活乡村大量的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四荒地,大量的初级农产品,好山好水、好空气、好风光等农村资源,现在还远远没有被激活,大多还都是没有价值或者只是有初级价值的资源,如果被激活,将会形成几百万亿的资产价值。 靠什么才能激活这些?只有靠产业的导入。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乡村的产业不只是农业,是三产融合的综合性产业,是高附加值的产业。所有从事产业运营、金融投资的企业,在乡村都有大把的机会。关键是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既不破坏这些资源,又能激活资源,又能可持续发展。

  二是乡村基建的欠账会加快弥补

  乡村的基础设施欠帐还是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公共服务还是短板,乡村的人居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乡村的农业生态环境急需治理等,这些都是巨大的工程量。所有的工程建设、环境建设相关企业,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三是产业园区的建设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产业为什么落后?就是因为产业太分散,主体太弱小。怎么推动乡村产业呢?关键是靠龙头企业、核心企业的带动,靠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尤其是要靠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产业集群,这样才能真正打通全产业链。所以,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就会成为重要抓手。包括生态种养殖产业园、加工产业园、物流产业园、高科技产业园、数字产业园、健康产业园、文旅产业园等,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四是乡村生活、康养、文旅小镇建设将迎来高潮

  疫情之后,更多的人们要到乡村去旅游体验、养生养老、生活就业,农村的城镇化也会是就近就地的城镇化,生态村镇群会大量涌现。 我希望地产企业抓住这个机会加快转型,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也会打破当前乡村土地资产化的一些瓶颈。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放弃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学会与村集体、与农民共生共享,学会用创新的金融模式来获得利益。真正以集体为产权主体,以农民为利益主体,企业本身则是经营主体。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共生共享,才走得通、走得远。

  三、如何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中?

  简单来说,就是六句话:“组织起来,搭建平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营,产融联结合”。 组织起来,就是因为整个乡村产业领域都太分散、弱小,只有组织起来,大家抱成团形成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才能够真正的打通全产业链,也才可以抵御一切风险、挑战。 搭建平台,就是用平台的思维,搭建一个共生共享的平台。这是一个共有制的平台,参与到这个平台的企业主体,都有共同的情怀和愿景,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也有共同的责任和担当。在这个平台,我们有共同的规则,既能抑制资本,又能保证收益,把分工和分钱的事研究好,这个平台就能够长远的发展。 政府主导,就是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政府这只手。在政府主导下,才能保证方向不走偏,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也才能有资源和能力去推动相关事业。 农民主体,就是把农民永远作为利益主体。不要算计农民,因为你算计不过农民,即便暂时算计了农民也不会长久,而且跟农民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利益最大化,才能走的长远。 市场化运营,就是充分利用市场创新的手段,打破常规,摒弃传统。只有保持企业机制的灵活性、业务的创新性、团队的适应性,才能做好乡村产业,真正的适应变化,因地制宜。 产融联结合。就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加上与产业链融合的金融链,再加上与产业链、金融链融合的数据链。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让产融结合,我们称之为产融联结合模式。 大家都觉得乡村产业是个机会,但又觉得乡村产业很难,这就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怎么算怎么挣钱,里面的人怎么干怎么赔钱。这就是现状。 其实做乡村产业是门槛极高的,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因为乡村产业极复杂。那么怎么做才能做好乡村产业呢?只有组织起来。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做,就加入到新农创的产业联合体,加入到中经联产业院的产业中国行。

  新农创的参与方式案例分析,简单来说,就做两件事——落地一个总部和一个园区。

  1.一个乡村振兴总部

  乡村振兴总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也是个孵化器,也是区域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包含9个功能模块。一是规划总部,重在描绘出区域乡村振兴的方向、路径和蓝图。二是金融总部,真正的解决政府资金和产业资金从哪来的问题,有很多的创新的金融方法。三是产业总部,实际上就是搭建一个产业总平台,打造产业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把当地的产业主体组织起来,把外边的产业主体组织起来。四是数字总部,我们已经有了八个线上数字系统,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把相关产业数字化,形成乡村振兴的数字指挥系统来管理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五是科技总部,就是引入高科技手段进入乡村振兴领域。六是培训总部,主要是培训干部、企业主体、农民,也要培训消费者。七是孵化总部,主要是进行创业孵化器、产业孵化、主体孵化,上市公司孵化等。八是管理总部,一方面为政府打造管理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做好产业平台的管理服务。九是展览总部,一方面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声光电技术把线上的乡村振兴规划蓝图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落地一个体现“产、镇、人、文、治”于一体的微型生态乡邻小镇作为示范展示。 总之,通过落地乡村振兴总部,就可以把当地的主体要素、三次产业都组织起来,真正打通产业、投资和消费下乡的渠道,让政府有了管理乡村振兴的抓手,有了双招双引的平台。

  2. 一个园区

  一个园区,就是建设一个生态产业园区。这要基于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来打造,作为龙头和投资主体,打造一个集“生态农业、生态加工、物流交易、特色产业、文旅康养”于一体的一个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落地,迅速把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做大,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主题和名称,既可以是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可以是食品港、物流港,也可以说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博览园等。愿大家一起,在全国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一起落地乡村振兴相关产业,一起加入产业中国行,共同把握乡村振兴的机遇,为乡村振兴、为企业和自己的未来做出贡献、做出选择。

农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挑战和对策3篇

https://m.bbjkw.net/zuowen501809/

推荐访问:如何实现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如何对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生态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策略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 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 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文化振兴的 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

想象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睡不着的句子3段 下一篇:适合喷泉发的朋友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