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大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2019-07-04 自我评价 阅读: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下面是范文网在线www.01hn.com 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供大家参考。

  大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程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热情高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结果仍是死气沉沉,不尽人意。课后经过反思,分析其中原因发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情愿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在中国教室里,从形体上看,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之躯体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如此看来,如何创造出符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高效、高质量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现任《历史与社会》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呢?我们根据新教材及新的新课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结合中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构想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并就这种课型的课堂结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如何"动"及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个初步探讨,从而更好地运用新课标,进行教学实践。

  二、设想提出的含义和可行性

  (一)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行为动起来,情感动起来。这种"动",非"放羊式"的乱成一团,是在教师的科学方法触动、引导下,逐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

  (二)"让学生动起来"的可行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互动"从狭义上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第 8条规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之配套的新课程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为教师实践新课标提供了广阔空间。

  另外,在教学中,互动存在着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之分。笔者认为,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更要突出学生的"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后"动心",挖掘心理潜能。学生"动心"了才会处于活泼状态,渴望求知。

  三、教学实践操作方法及应用

  (一)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说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门课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化学知识,高尚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本领。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首先就是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教学的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再也不能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在《历史与社会》的新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个单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这样的一种课程设置其本身就给予教师一个转变角色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把这样的综合探究课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在其间引导和辅助。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创设情景,鼓励质疑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单调何呆板的课堂,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这种状况,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起来。如:我在讲"石油给阿拉伯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时,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同时他们的问题意识也觉醒了,有的同学提出:"石油给阿拉伯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也有的同学提出了:"西亚国家是靠石油带来财富的,如果有朝一日石油开采完了,他们将如何生存和发展呢?"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三)调动学生,从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就是体验性,我们这里所说的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性和意识,它要求学习不仅要用自己大脑进行思考,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做、用脑想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让学生整个"身心"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解读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时的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管理者。

  1、"动口"

  有人说:"世间只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地完成一个伟业,并独得世人的认识,那是令人喜悦的说话能力。"我们教师应当立足于时代前端,抓住活动课的良好渠道,逐步把学生培养成"能言、善言、巧言"的人才。

  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注重教师的语言,而很少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其实让学生动口是最方便、有效的活动方式,所以课堂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如:在教"大众传媒的影响"时,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就"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探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很快分成了两大阵营,并各自搜集相关的材料。在辩论会的现场,两方学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精彩的对论一轮高过一轮。通过辩论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说了出来,"动"了起来,也逐渐客观地理解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动激趣,以动启智,引导他们动好口,说好话,在说话中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2、"动手"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的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逐步向理性过渡的,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身临其境,就更能领悟深奥的道理。

  一个深刻的道理灌输给学生,学生是难以接受,难以记住,更难以使他们信服。在活动课中,学生一起动手,在动中体会。如在《地形多样》这一课中,当我在第一个班上完课后,学生似乎对于如何区分山地和丘陵、平原与高原还是不太清晰。于是在第二个班里在对五种地形作了初步了解后,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纸:"在学习了五种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后,请大家试着用手中的这张纸把五种地形''''折''''出来。"学生们的兴致马上来了,纷纷动起手来。有人发现折过后的纸有了一定的起伏,这"起伏"可以表示海拔的高低;有人接着发现把纸平行地折几次,再打开时就呈现出山脉的形状了……当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对地形特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3、"动脑"

  大脑是思维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想聪明就得用动脑。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活动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基地。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放松大脑,又在争强好胜的竞争中积极动脑。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限制,培养起创新意识。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让学生动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围绕有关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而启发学生动脑。 例如在《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五中,关于将郑和与哥伦布航海作比较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哥伦布的航行时间提早半个世纪,两位航海家在大洋上相与,那么会是怎样的场景,历史将会这样被改写。学生们略加思考后,很快话匣子就打开了,各种设想随之而来。当笔者把几种观点作一整理,再让他们讨论这些设想的可行性时,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进来,讨论达到了高潮,学生们尽情显露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4、"动心"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心理体验是人的行为内驱力的基础,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和醒悟,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身体力行,使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得到表现、锻炼,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各种心理素质综合地得以提高。我在给学生上古代科技典范一课关于印刷术方面的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课前用像皮、萝卜等刻字,再用墨水把字印出来,并计算每刻印一个字所用的时间。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没想到的是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亮出他们的作品。当他们谈到他们的刻印作品时,都说费时且有难度,字刻错的、伤到手的情况都有。虽然这样做费了学生不少课后的功夫,然而正是这次的难忘经历让学生很低容易地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以及发明家毕升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后"动心",挖掘心理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懂得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才能善于发现并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四)引导互教互学,学会协作求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活动课"我是社会小主人"时,如果让学生独自完成调查报告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由组织,分别选择各自的课题,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并利用同学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行动"起来,事先我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在活动中,为了小组获得成功和鼓励,他们互相合作,从课题的选择、工作的分配、实地调查以及报告的最终形成,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

  四、实践中引出的问题

  在让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成功。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1、课时安排与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协调

  在一些教学的处理上,让学生多多活动,这固然是件好事。但往往原本由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能很快讲清,一旦交由学生活动完成则会多花很多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对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上进行把握。

  2、学生"活动度"的把握

  学生的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展开,而不能放任自流,这里还要加强纪律管束。

  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参与性的调动不到位,那么救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反之,则会出现课堂失控的可能。

  3、活动内容的选择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并非每节课都需要活动,也并非什么内容都可以用"活动"的方式展开,如何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筛选,也需要探讨。

  4、"动"不能停留于表面

  无论是让学生动起来,还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际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所以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和热闹,而忽略了其本身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大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 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 现生命的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呢?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 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 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 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 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例如在《轴对称》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张 白纸上任意滴一滴墨水, 接着按任意方向对折纸,然后启发学生观察两滴墨水印 的形状与折纸的位置关系。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与观察,既落实教学内容,又活 跃课堂气氛。

  让课堂充满爱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挖掘学生身上 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 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上如学生回答不出 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

  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 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 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师生共同发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

  在课堂上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抓住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因材 施教,因势利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学习 知识,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们都有着一颗热诚工 作的心,都期盼着学生有优良的成绩,我觉得精练的讲解+有效的调动+到位的 训练 =好成绩。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预习与文本对话

  先生曾经说过 “国文教学的目标, 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 训练写作文字的能力。 ” 在文本探究过程中, 我们可以注重语言积累、 语言体验、 语言感悟、语言迁移、语言态度、语言品质、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形成与转化,在 引领学生探究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语感,内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陶冶学 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 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 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 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 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提 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学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也是自主合作学习的关键。因而每一节课上课之 前, 我会利用一节预习课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去读,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写简单的批语,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者通过再 创造的方式用演讲、表演、写诗词歌赋、为课文画插图等等的形式来从新演绎对 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补充课外延伸。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 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 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 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参 考书等资料去学习,并记好预习笔记,这是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保证。学生预习 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对文本再创作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已 经动起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被调动了,学习便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后进生也 开始学习一些基础性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了, 课堂上不再是听老师冗长而繁琐的 讲解以及忙碌的抄笔记的过程。

  形式多样,展现真我风采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 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 间,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展示课就是一个让学生展示真我风 采, 收获成功体验的平台。 通过预习课的铺垫, 展示课上课堂几乎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站上讲台,由学生自己去讲课,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示小 组学习的成果, 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反馈也是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大的学习目标下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演绎讲解课文内容。演讲、 表演、歌唱、诗词歌赋、画画、改写、续写等等的方式都是可以的,重点字句和 内容还可以上来黑板写并且讲解。 总之这个争取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 上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学生都动起来了,就算是后进生也有发挥自己 用武之地的时刻。 这样的课堂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了学习的 主人,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育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的过程,虽说我的尝试不尽完全有效,但我坚信 它将推动我的教学,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真正发挥效益。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其推理、 应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做出来, 老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与实践,大胆猜想、尝试,从中感悟出数 学的某些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运应。 总而言之,课堂上,老师如何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会与不会,因为这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也最能有效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 动,而挖掘出他们学习的潜能。不吝于给予学会的学生一句表扬或施以奖励,并 能让他们有所超越;给不会的学生一个关切的目光,一句暖人的鼓励,让他们不 致在学习遭受挫折的过程中失去信心……如此简单,前提就是了解学生,正视学生的真实状态, 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异。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大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打造高效课堂就应转变自己的理念

  1 、变课堂是要讲的,没有教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为课堂要尽量减少教师的讲.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课堂上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学.如果老师不讲知识点,学生自己怎么会呢?所以,课堂上必须讲,甚至总害怕学生听不明白而反复讲.这样,老师的讲就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所以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老师尽量不讲,甚至老师要装作无知请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讲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爱上学习.

  2、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说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当教师的心病,因此教师从不敢大胆放手,试着让学生自己飞,教师必须懂得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永远坚信学生的自学能力.

  打造高效课堂应采取的措施:

  1、做到课堂上的两抓:一抓自学,二抓练习.打造高效课堂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位置上,让课堂成为“大润发”和“购物乐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必须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有所获,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就像在超市购物,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对自己是有用的,是快乐的.

  2、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先学,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规定好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量,在学生学习期间,教师不要走出教室,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很无所谓而不重视;教师不能借此机会板书,不能写检测题目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教师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大声辅导;要及时表扬自学好的同学.教师要抓住学生自学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教师的讲打好基础,做到讲课时的有的放矢.

  3、教师的教要做到教重点、教难点,教疑点,关键是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学,发现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师生共同探讨疑点,最终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和归纳,重在掌握学习的方法.

  4、当堂训练,让学生高度紧张,不停思考,不停动手,不停的攀登更高的目标.

[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大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https://m.bbjkw.net/fanwen385516/

推荐访问: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课堂表现评语 云课堂学生版 青骄第二课堂学生注册 同步课堂学生 同步课堂学生版下载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尔雅课堂学生登录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学生课堂评价表 云课堂学生版登录 学生课堂自我评价表 无忧课堂学生端下载 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自我评价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思想道德品质评语]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评价 下一篇:[2017党员评议自我总结]2017年度党员自我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