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相闻]此时相望不相闻

2018-08-10 经验交流材料 阅读:

此时相望不相闻篇(一):春江花月夜阅读答案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江花月夜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回答后面的问题。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所沿用的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旧题,表达的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是此诗却成为唐诗中的名篇,流传千古。请从立意的角度,对此原因作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本诗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在情感的表达上,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衬托出了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出了人生的短暂。诗歌有些许感伤和凄凉,但并不颓废。诗歌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全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2)①“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句更好。 ②“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说自己愿化作月光照着游子,这比托月寄情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著、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

此时相望不相闻篇(二):春江花月夜扩写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大家是否会扩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扩写1
  1、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望着皎皎空中月,欲语却难成,相思的泪化作千年的雨打湿心头,不知是太思念你的气息还是习惯了你的温存,玉盘里映现出你憔悴的玉容,我依稀望见你独上明月楼,轻抚着我们相识相恋的箜篌,欲弹却不能。弦声重啊相思浓,一种相思繁衍两地愁,我愿随空灵的月光倾泻于你婀娜的身姿,可惜鸿雁的翅膀飞不出无边的月华,鱼龙的跳跃只能激起阵阵微波,你我相见难又难,相思摇落满江树,皓月照不尽红豆相思情。——田紫叶
  你我望不到彼此的身影,但可感觉到彼此的气息,月光倾泻在明月楼,落下一地的忧愁,不知明年是否开出一树的相思。如果等待可以穿过冗长的岁月到达你的身边,曾几何时,你我携手伫立在明月楼。鸿雁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双翼却无从逃出月光的迷离,鱼龙倔强地扭动着躯体却无法到达爱的彼岸,最终空留一个孤独落寞的背影在寂寥的黑夜独自红泪暗垂。——魏芳
  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不染纤尘,皓月当空,如琉璃般晶莹剔透,清辉淡淡把一江春水映的薄凉。江畔是谁初叹这月华的明净,明月又是何时初播这琼光?光阴流转,人类是一块残玉,受不住时光的雕磨,在流光中碎去,又在轮回中永恒,但那轮明月始终高悬,目送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不禁让人感叹:明月多情,不知何人能让她不吝华光,为他而传。——雷晓蕾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江天一色,人生百转千回间,月光在眼眸里流转了多少次?纵物是人非,月依旧悬挂上空,是在等待某颗纯净的灵魂么?可叹月光化作江面上的片片涟漪在楼边满心惆怅的荡漾,如水泼洒一地,水晶帘卷不去,捣衣砧拂不去,执着地坚守着伊人归来的信念。思妇的妆台菱花镜折射出月光无尽的愁思,点点滴滴,揉碎了心肠。——齐灿
  4、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又是一个无眠的夜,远离家乡的游人,独自一人面对着凄冷的夜。没有往日的欢颜笑语,月光倾泻下来,照出落寞的身影,心中那份孤独和惆怅,何人能懂?或许只有身影来陪伴,来抚慰那颗思念的心,明月悬空,抬头仰望两眼噬泪,久别的家人朋友是否还记得遥远的家乡还有一个孤独的游子在眺望家乡,冷月清辉装载游子一生的泪。——刘臣利
  5、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暗夜,月亮的华光倾泻下来,把整个世界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此刻奔腾的长江也像一位老人静卧在这花香满地的狂野之上,微风拂过,粼粼的江水泛起片片金光,那些花儿和着金光翩然起舞,绽放属于黑夜的光彩。树木,花儿换上了神秘的银装,摇曳着斑驳的树影,诉说着思念的话语,如雪珠一般晶莹剔透。走在如霜的夜空中,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有谁和我一样在如画的夜中思念,在这里酝酿升腾蒸发,化为晨曦的露水。——李灿
  6、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江畔上的那一轮明月在等待何人,只见流水渐渐远去,带走了无穷的思念,白云一片片连成了你我之间无尽的缠绵,可那愁绪已满满涌上心头,游子的心儿又飘向何方,今夜又停在谁的身旁,心爱的姑娘呀,我的思念无处安放,只能让明月代我捎去那一份留恋。是谁的心啊,孤单的留下。——杨宇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孤独的夜,到处弥漫着静谧,月朗风清,春暖花开,望向江边,波涛汹涌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每一浪无不所说着无尽的思念。极目远望,江水和天接连成一线,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沐浴着温润的江风,和着千万里的汹涌波涛,波光微微荡漾,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畔处,花草遍野,嗅着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弯弯曲曲的江水绕过簇簇花草,发出叮咚的声响。花草鱼江水交相辉映,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一轮孤月挂在天边,皎洁的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像雪白的珍珠一样洁白晶莹,淡淡的月光倾泻下来,似天降流霜,江畔的白沙与月光交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显得寂静而又苍凉。——李培林
  看,那漫天星光和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听,那草丛中依稀传来的虫鸣。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柔柔的,缓缓的。闭上眼,那倾泻的月光仿佛已进入到体内,暗香涌动、流光四溢,一幅绝美的春江花月夜图景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一种前所未有的空灵之感一次次抨击着心灵。至纯的清澈带着丝丝哀怨,飘渺而又静谧,此时的心已融入这江水,此时的魂已融入这明月,此时天上人间千年已逝,月明依然。
  ——张柳
  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在江畔踱步的人是谁第一个望见明月?那江畔之上的明月又是什么时候照着江畔踱步的人?人生代代没有尽头,江水月亮年年看起来相似。人生是永恒的,宇宙时无穷的。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而又奥妙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永恒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也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宇宙的永恒是无与伦比的,人生的永恒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李若腾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天苏醒的江水,有不可餍足的激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满腹愁绪的你站在江边,望向大海与天空相接的地方,皎洁的高月冉冉升起,让你叹息惆怅的目光随着涌动的潮水,一次一次的绽放,随着海波一浪一浪翻滚,波光荡漾,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般空灵美好。明月与江水交相辉映,春江在明月的朗照下,都被镀上了一层飘渺的金色,美不胜收。——焦梦迪
  10、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孤独的夜里梦见了花落闲潭,时光如箭般的流逝,生机盎然的春天偷偷的溜跑了大半,可怜孤独的我却还在这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漫步江边。江潭上那连海平的弯月又再次与西线相接。那一弯斜月深深的藏在迷茫的海雾中,……——杨宇
  1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影徘徊,月光又照上妆镜台,每日的妆扮只为迎接你的归来,思人却不至,妆扮亦徒然。筝筝然,淡淡风,婀娜移步,漫步江边,望明月悬空,江水潮来潮去,明月波光依旧在,卷不去的是离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月光静静洒在心上,此时的我愿化为月光来到你的身旁,只可惜,鸿雁渡不过月光,鱼龙只能奏起阵阵离殇。——赵玉涛
  1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光洒,清风飘,翠枝摇,青衫微湿的你驻足江畔,月光和着风轻洒在江面,模糊了你的倒影,抬头望,月辉的清冷浸入心田,远方的人呀,此时与你共赏一月,你可知道我在想你?——刘玉伟
  1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光泻下,如雪珠一样晶莹,汇聚成一片波光粼粼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空旷而又飘渺。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月光泻在脸上,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缓步在月色中,不禁融入着温柔的月色,沉醉其中。——张曦
  14、撩人的红色迎着醉人的蓝色,缓缓移动着淡粉的步伐。嗅着花香,听着鸟语,遥看大江东去。一片孤舟,一江春水,点缀着紫色的画面,海鸥浅飞,鱼儿欢呼,哼唱着蓝色的歌谣。
  浓浓的思念和着桃香溪水,今人未闻先醉,一双双浅浅的脚印,凌乱的舞动,随着潮涨潮落汇入大海。依恋的楼上月,昔日拥抱的恋人,照进一颗忧伤的明月心,冰冷的夜光杯倾泻幽怨的流星雨,一滴相思泪两处飘零。你的心又将在哪里漂泊。青色的思念,伴着缠绵的落月,携着淡淡的花香,沉入海底,去寻找另一颗饱受沧桑的心。——耿晓琳
  1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一个人的时候,又想你到泪流,这矫情的措辞经历过的人会懂。
  我夜夜来到我们曾牵手许誓的江边,把我对你的思念告诉鸿雁,告诉鱼龙。只可惜,鸿雁不停的飞,也未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龙不住的在水中潜跃,却也未能挣脱月光的束缚,去到你身边传递我的思念。
  时间越久,我的思念越浓,心上的人啊,究竟哪天才是你的归期,今夜的月光格外的精美,只是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的快乐或委屈;突然好想你,突然锋利的回忆,突然模糊的眼睛。
  ——刘田
  春江花月夜扩写2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此时相望不相闻篇(三):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 意境” 是古典诗歌的基本范畴,本文换一种思路,不从定义概念出发,而以个案分析为主,从《春江花月夜》意境形成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意境”和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不同,王氏“境界”乃指情趣之高格调,多为句摘,而“意境”不以句摘为务。从《春江花月夜》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三大特点:一是,与宫体的局部的美相对,以整体性为生命,局部之间以主导特征构成有机统一。二是,空白把局部交融成整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言尽处是空白,也就是“不着一字”,达到“意无穷”的效果。空白中无穷之情意使分散的意象成为有机群落,空白不空。情感在空白中,含而不露,比直接抒发更艺术,尤其是在结尾处。三是,情感在空白和意象的张力中深化。四是,从读者角度来看,空白有利于召唤读者的经验,使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空白中自由体悟,和诗人共创共享,二者一起 “尽得风流”。
  《春江花月夜》从题目到立意,都不能说是原创的,而是在乐府古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本的古题,属于宫体诗。一般说,这种诗风由帝王倡导,以宫廷为中心流传,故而被称为“宫体”,内容以艳情为主,风格浮华,格调卑下。张若虚不但在题目上继承了宫体,在技巧上也不乏直接追随宫体之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张若虚颠覆了宫体,把“春江花月夜”融入统一的情意之中,创造了整体和谐的意境。
  从情感的性质来说,隋炀帝的宫廷趣味,被张若虚消解为民间的思念,就像张子容的“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的西施浣纱,介于民间和贵族之间,张若虚也将之改变成游子思妇的情意,统一了“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群落。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统一的魄力,表现在让江海连成一片上。在一般的宫体诗作中,明月只与江、与潮水联系,构成“流波将月”的景象。张若虚对之作了变动:第一,明月不但与江而且与海联系起来,视野就大大开阔了,视点提高了。第二,让明月与海潮共生,平远不动的暮江和明月互动, 营造了 “滟滟随波千万里” 的宏大景观。这就不仅仅是江海相连的平衡的静态,而且隐含着微微的动态。这既是客观可视的景象,又是主观可感的心态,二者的统一, 蕴涵着高视点、广视野,这不仅是视境,而且是意境。第三,让月光普照,把春、江、花、月、夜平列的意象,变成由月光主导的意象群落。用月的特征(光华)来统一江、海、花的大视野。第四,用月光把这个广阔的景观透明化: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一连四句都集中在透明的效果上,月光同化了整个世界,不但江是透明的,而且天也是透明的;不但天空是透明的,而且江岸也是透明的;而花的意象,已经不是宫体的“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隋炀帝《春江花月夜》),而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里强调的是,月色不但同化了江,而且同化了花,花因月照而变得像水珠一样透明。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外在性状
  的区别都是美的,将其区别淡化,以月光的透明同化,使之失去区别是更美的。这就是意境的整体美。
  意象群落的透明性是来自景观的透明性吗?显然不是,这是情致意念的、精神的透明性。以
  潜在的精神意念统一外在的意象景观,使之在性质的量度上高度严密统一。意境的美,不仅仅是外部景象统一之美,而且是内在的精神统一外部景象之美。王国维反对景语和情语之别,主张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道理就在这里。但王国维的说法用在这里,似乎还不太完美,应该补充一下:一切景语被情感同化,发生质变,才能转化为情语,从而使现实环境升华为情感世界,才可能构成“境界”的整体之美。没有情感统一,不发生质变的意象群,构不成统一的境界。
  在绝句或者律诗中,意境的整体性是单纯的,意境的统一也是单纯的。但是,《春江花月夜》与绝句和律诗不同,它属于章无定句、句无定言的古诗,不限于现场即景的感性概括,它是有比较明显的过程的。《春江花月夜》中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意境脉络,也就是意脉连续性的过程。《古唐诗合解》作过很有意思的统计:“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 “‘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夜’字亦只二见”,而“‘月’字十五见”,并且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这就是说,以月为核心意象衍生出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意象背景。这还是说得比较机械的,实际上,“江”字十二见,都是“月”的陪衬,“春江月明”“江天”“江畔见月”“江潭落月”都是月的背景,光是“江月”就连续重复了三次: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样的重复,一来是以大密度贯穿,显示其为意象群落的核心;二来,是为了第六个意象“人”的出现:何人见月,月照何人,月待何人。这样反反复复,是为了强调“月”的意象核心将让位于“人”。春、江、花、月、夜五意象就此被突破,这时已经不是春江夜景的宫廷想象,而是人的感喟。以江水江月的年年不变和人生代代无穷相类比,表面上不变和无穷是平衡的,但是,在“初照人”和“待何人”之中,孕育着隐忧。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相似,江月虽然不变,而代代之人则不同,对于个人来说,生命却是有限的。这似乎可向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方面去发挥了,但是,张若虚显然不屑追随,他只强调月华年年之同,并没有突出人之代代之异,他的抒情意脉不在人生苦短的方面衍生,而向另一个方面拓展: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转折,太有魄力了。第六意象“人”,带来了新的情感性质,白云暗示着游子,青枫浦乃送别之地,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游子与思妇: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里出现了第七个意象:楼。这个楼是“明月楼”,是从明月派生出来的,将贯穿到诗的结尾,成为待月之人的背景。从此,月光开始从属于楼,因为人是在楼上的。实际上,从这里,张若虚拿出了自己的构思,不再是古题的“春江花月夜”,而是“人在春江花月楼”。正是这个楼确定了新的主题,那就是平民相思。虽然,就其环境(明月楼、玉户帘)来说,有接近贵族之处,但是,其情感则是与平民共同的离愁别绪。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人们对于楼上的主人公的性别有不同的理解。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以为“应照离人妆镜台”是游子的想象:“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这个论断是可疑的。关键在于,是在家的思妇是 “离人”,还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是“离人”?接下去,闻一多还推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游子的内心独白:“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意思是这个游子恨不得自己化为月光照在思妇身上。这也有违汉语的日为阳月为阴的基本联想机制。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也被当成游子的心思:“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把抒情主人公定为男性,显然与“闲潭梦落花”不相称。只有女子以落花喻年华易逝,哪有男士自喻落花的?下面的诗句: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与其把玉户帘卷、石上捣衣说成游子的想象,不如把它看成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的“君”字,应该是女性对男性的通称。(卢照邻:“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李白:“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白居易:“妾在洛桥北,君在洛桥南。”)再说,整首诗的被月光同化的意象(春、江、花、夜),也适应于思妇的柔情缱绻。 “江畔何人初见月”的“人”就是为月光同化的、沉醉于相思的妇女,其情感寄托,已经不仅仅在月光的透明上,而且在月光的衍生性质上:首先是,超越空间的距离,可以互相望见,但没有声音(不相闻);其次是,月光可以照在对方身上,自己却欲逐月华随君而不可得;再次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就是相思,月光追随,就是相思无计可避。身在房中,窗帘挡不住,人在捣衣,拂去月光,直是徒劳。月光透明的意脉衍生为月光不可排解,是如此的自然,又是如此的深化。可以与李白的形容忧愁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媲美。
  张若虚对《春江花月夜》的发展,还在于对 “花”的意象作出突破: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就回答了相思缠绵悱恻、不可排解的原因了。不说自己如花的容貌会凋谢,而说梦见落花,梦见落花正是担忧花落。张若虚在“春”字上也有发展: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隐含着时光流逝的忧郁,透明的月光西斜,暗示年华的消逝。意脉的衍生和自然景观的推移是如此的统一:自然景观的柔和与情感的缠绵,结合得水乳交融。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沉沉藏海雾”,意脉于此又一次发生转折,月光从透明走向了反面,变得朦胧,相思相应地变得深沉,原因是空间距离之遥远,从北方海隅到南方潇湘。月光从明到暗,相思从显到隐,表现着意脉的沉浮。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来结尾应该是意脉的高潮或结束,但是,“不知乘月几人归”却是一种不确定,在结束处,不是营造结束感,而是营造不结束感。归人乘月,是美好的期待;“不知”,却是无从期待。其中的失落,并不道破,全在“落月摇情满江树”之中,在没有人的空白画面之中蕴涵着画外凝神的眼。这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方面是正统诗歌的美学原则,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也就是温情,而不是激情。另一方面,这恰恰是意境之另一特征,那就是情语只能渗透在景语的空白之中,空白把情景交融成整体。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是空白,“尽得风流”是空白使意象成为有机群落。“风流”是因为空白不空,充溢着情感。从读者角
  度来看,空白有利于召唤读者的经验,使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空白中自由体悟,和诗人共创共享。意境之所以强调含而不露,最忌直接道破,道理就在整体、深化和读者参与。
  当然,在这首诗中,感情也不是没有道破的,如前面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这是不得已的,也只能安排在诗的中段, 绝对不能在结尾处。故所谓意境,常常在结尾处显出功力。在结尾处道破,就没有余韵了。张若虚的本事大就大在往往在白居易所说的“卒章显其志”的地方,只提供一幅空镜头的画面。他的意,不是讲出来,而是藏在“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图画之中,图画是静态的,然而,又让它“摇”起来,字面上是“摇情”,而在画面上,又是树摇的感觉。意在言外,在表现与掩饰之间,这正是“意境”优于抒发的地方。 当然,张若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既然运用了宫体诗的技巧,就不能不受到诱惑,有时就很难不把它的局限当做优越。例如: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看起来文采风流,每一句都相当华彩,可是,如果把当中的一联删除,变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不是更好吗?相思的缠绵不是更精练地表达了吗?可见这两句并不是十分必要的。“鸿雁长飞光不度”,可能是说月光不给鸿雁飞渡的方便吧,多少还属于抒情意脉的延伸;可是“鱼龙潜跃水成文”,水里有鱼龙,水上有浪花,和身在楼台上的女性的相思,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是游离的。为什么要把这个没有用处的句子放在诗中呢?无非就是因为句子的结构方式是两两相对,需要一个与“鸿雁长飞光不度”相对仗的句子。用对仗的技巧写出这样的句子,是很容易的,但是,意脉却因之而偏离了,像钢琴上出现了一个不响的琴键。
  这种现象出现在张若虚的作品中,并不奇怪,因为他生活在初唐。他是从宫体的形式主义向盛唐成熟诗歌过渡的桥梁,他的感情还受到形式的拘束,还达不到盛唐那样笔参造化,驱遣龙蛇,惊风雨、泣鬼神的自由境界。

[言不相闻]此时相望不相闻

https://m.bbjkw.net/fanwen184967/

推荐访问:言不相闻

经验交流材料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喜欢你的说说]喜欢说说大全 下一篇:[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送王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