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的方法

2018-08-04 其他范文 阅读:

成本控制的方法篇一: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例

  导语: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下面是战略成本管理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及参考!
  摘要:现代成本管理目的是以最小化的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化的使用价值,以成本效益原则,追求更大空间的利润。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战略成本管理已越来越重要。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其基本目标是寻求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在介绍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 应用问题 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开始寻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近些年来,比起开源,企业更为关注如何节流,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由于其自身的狭隘性无法满足现代管理需求。现代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经营与文化的结合、技术与经济的结合。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行为及结果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可以创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
  回顾我国成本管理发展的历史,中国式的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已有40余年。从50年代初的班组经济核算,60年代的资金、成本分级管理,到80年代与经济责任制配套的厂内经济核算,以及90年代的邯钢成本管理经验,都从不同方面对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手段。
  战略成本管理法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它在准时交货、价格以及成本理论这三个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尽管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在引进和探索阶段,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显然不能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经营需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得融入战略思想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还未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但是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为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管理的需要,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成本管理模式,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诸如美菱集团的“科技驱动型”战略成本管理、邯钢的“节能降耗型”战略成本管理、长虹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宝钢的“以标准成本为导向”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等,还有诸如青岛啤酒、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以及石油、电力行业等的大型企业也都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上取得一定成效。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要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要做到与时俱进。目前,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忌盲目套用成功企业的经验,成本管理要服从于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面临的竞争形势不同,制定的竞争战略自然也不同,如果简单套用,一方面会造成套用企业的工作被动,另一方面又使有效地管理经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因此,我国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时要特别注意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可盲从。此外,我国目前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企业大都是一些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所限,有些还未开始采用,有些是盲目模仿应用不到位导致不成功。战略成本管理符合现代管理的需求,但是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适当应用。
  (二)重视企业上、下游价值链纽带之间的联系,注重价值链的开发和利用
  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成本全方位的管理,因而在实施过程中要格外强调价值链中的开发与运用。首先,要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其次,要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加强与上、下游价值链的联系,更好地完成供应、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最后,还要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运用SWOT矩阵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注意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对各方面的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尤其是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这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仅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有非常大的区别。另外,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要了解其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的特点,做到在企业建立之初就充分考虑这部分成本动因,使成本管理工作由注重事后转为注重事前和事中。
  (四)时刻关注环境变化,注意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动态性调整
  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是个动态的系统,环境是改善这个系统的逻辑起点,哪个企业最先对环境作出反映,哪个企业就能取得获取竞争优势的主动权。战略成本管理强调事先的战略定位,即要在掌握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企业根据对环境的分析和把握,制定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在实施战略过程中,企业要时刻关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考察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否正确,实施的竞争战略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比如,根据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划分,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那么对于已经或即将进人成熟期乃至衰退期的产品来说,企业就要前瞻性的制定退出战略,否则,企业将遭受重大损失。
  三、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
  (一)全面导入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塑造新型成本管理文化。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内涵拓展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还包括资本成本、工程成本、作业成本、时间成本、质量成本等。因此,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必须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管理观念,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成本管理,将成本研究的重心从对企业内部经营的微观层面转移到了影响全局发展的市场,按市场需求进行成本改进,并对成本责任细分,使职工的责、权、利有效结合,为实现目标利润及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提供可靠保障。
  (二)培育良好的企业环境,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运行。
  战略成本管理的运行要依靠良好的企业环境。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明白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成本管理尤其是战略成本管理地位的认识更加充分。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人员的教育,提高企业管理阶层的整体素质。再者,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战略成本管理有全局性、外延性、前瞻性、调整型、全员性等特点,除了传统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外,还包括大量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关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以及部门之间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工作。为充分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就要组建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部门。
  (三)树立正确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
  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战略管理目标,即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建议企业确立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时,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要重点关注竞争对手价值链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并辅之以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借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量大,且须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传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难以对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因此,建议企业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对传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现行的成本信的要求进行重新整理,以便与企业各项价值活动相匹配,同时要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上、下游渠道与企业及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以便建立一个网络化交互式的、超企业边界的成本信息系统,这是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保证。
  (五)建立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有效性,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是为了对下一轮的成本管理提供更新的思路。战略成本管理续效评价体系要以既定的目标为依据,对定期或不定期产生的短期成果进行业绩评价,考察其目标完成程度,对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绩效评价要以发现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评价来发现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以落实责任主体的管理责任为中心,确认成本执行结果的原因、落实管理主体的责任,进行奖惩。
  现代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问题,而且也是同企业技术水平、配套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各项工作密切相关的全局性问题。以成本领先作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按照业务流程,将企业的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战略指导之下,把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现代的战略成本管理,需要整个企业共同完成,要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从而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彬.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综述[J]. 中国商界,2010,(7):255.
  [3] 卫薇. 后危机时代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32-33.
  [4] 彭乃辉.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J]. 企业导报,2010,(7): 104-105.
  [4] 张继德,赵亚楠.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应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6):122-125.

成本控制的方法篇二:成本控制论文内容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对于成本控制的论文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
  工程项目全过程精细化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最终的经济效益产出。尽管我国工程项目整体成本控制水平较以往有所提升,但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依然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等问题,这也反映出了部分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过于粗放,不够重视细节,直接影响了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成熟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文章通过对闽南印务中心工程项目建设采用的全过程精细化成本控制的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闽南印务中心工程项目;全过程;精细化;成本控制
  1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概述
  工程项目成本主要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工程费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是建筑企业及建设方按照事先设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在满足工程项目质量、进度、造价等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管理、经济等多方措施,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投资造价费用进行协调、控制的综合管理活动。[1]
  2工程项目实施精细化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由于建筑行业市场长期遗留的客观问题,但很多建设管理方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粗放式管理现象。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及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且行业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建筑项目利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建筑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就必须加强成本管控,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这样建筑企业才能从项目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及投资价值。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精细化成本控制,也就意味着成本控制工作更注重于细节,并且能够将各阶段成本控制关键要素关联起来。[2]以项目整体成本控制目标为导向,并将成本控制任务逐层分解到各个阶段,把握各阶段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以实现针对性、精细化的控制。
  3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通病
  尽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成果及经验,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设计阶段。部分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设计前,未能充分落实相关调研工作,未与建设各方特别是使用方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调研工作深度不够,使得造价人员无法充分了解工程实际状况,容易出现漏项。同时,设计单位对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偏向于常规设计方案,但却忽视了工程造价成本的问题。在针对建设方具体使用要求等,优化设计方面较为薄弱,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均未发挥造价控制作用。②施工阶段。部分施工单位现场管理、经营管理能力有所不足,无法实现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导致施工现场管理较为紊乱,存在人力浪费、材料浪费的情况,更无法通过采用新技术等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导致整体造价水平上升。施工成本管理往往与现场施工环境脱节,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佳。③竣工阶段。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提升自身效益,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如增加工程量、不平衡报价、混淆定额套用等来抬高工程造价。另外,建设方与施工方在工程结算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会造成结算拖延,使得工程造价无法及时确认。
  4工程项目全过程精细化成本控制具体分析
  下文以笔者负责管理的集团闽南印务中心工程建设项目为例,着重分析了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阶段的精细化成本控制。闽南印务工程为厂房及配套办公生产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1222m2,四层框架结构建筑,整体高度为12.1m。另配套厂区道路、物流场地、门卫等辅助用房。
  4.1设计阶段
  客观上来看,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对项目整体成本影响最大(70%~80%)。因此,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设计任务书编制过程中,我方与专业工艺咨询单位合作,共同编制任务书。在全面收集设计资料的同时,还要求主管领导、技术核心人员及一线工作人员对设计任务书进行综合性探讨,核实设计需求。确定好设计任务后,建设单位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来筛选优质设计单位。设计方案评审前,由单位内部构建独立评审委员会,以综合评估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经过初步评审,建设单位选定甲设计院中标,但也对初步设计方案共提出了专业修改意见46条。我方在设定成本设计控制指标时,实施限额设计。以初步设计概算评审书为导向,初步设计上报概算为2500.47万元,经过评审后概算为2351.26万元,共计核减149.21万元。据具体印刷设备及配套设备生产需求、办公使用需求等,对各功能区、房间等进行专项配额限定,严格控制超额设计,保证整体建造成本不会超过初步设计概算额。为进一步加强设计单位监管,避免出现技术设计漏洞。我方以分阶段设计审核的方式对设计工作进行监管,并将生产使用单位的意见及时反馈于设计人员。通过多次优化,大幅度提升了设计图纸质量。在设计工作开始时,要求造价人员同步跟进施工图概算编制,从而为设计单位提供参考,保证限额设计满足使用要求。当阶段性设计工作完成后,造价人员及时编制施工图预算,以判断设计图是否达成限额要求。通过动态跟踪核算的方法,对超标部分进行及时整改,将整体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
  4.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成本动态控制。首先,建筑单位严格把控施工组织设计审核工作。在施工方案审核过程中,对关键工序、重点区域进行工程条件、技术经济比较,筛选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最优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要保证施工总进度计划、施工程序符合承建合同要求。其次,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定期召开监理、甲方、施工方三方共同参与的例会,及时反馈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负责协调,并落实好质量、安全进度方面的检查,结合总体施工计划对施工单位提出阶段性进度控制要求。同时,由专项监管部门对参建各单位施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审,将责任细化,并落实相关奖惩工作,以督促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具体施工规范化实施。另外,工程进度款支付方面,建设方将各项管理条款合约化,依据合约,将工程进度款支付金额控制在当月发包人审定总量的80%以内。其中按规定需增加的施工费用部分控制在70%以内,当建设方向承包人累计付款至合同总额的80%时停止付款。本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且通过决算审核后60日内,我方扣除工程结算价的5%作为质保金,其他尾款一次性支付施工承包方。通过严格实施此条款,一方面,能够缓解承包方资金压力,提升承包商的积极性,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由于资金支付所带来的工程索赔问题。同时,造价管理人员也能够对成本变化清晰把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成本精细化的管理工作。
  4.3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结算书编制过程中,要求相关工程项目资料原件完整保留,无原件可查的复印件不得作为结算依据。工程审核也不予采纳。在结算书审核过程中,若发现决算编制方多报、重报、人为计算错误时,约定按照多报造价部分10%比例进行处罚。这条结算管理措施,使造价人员对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定额取费、现场签证复核等结算审核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把控,保证了竣工结算的合理性与客观性,本工程施工单位报送工程造价结算额为2289.88万元,最终审定额为2147.50万元,核减了142.38万元,从而直接降低了工程决算额,实现了全过程建设成本精细化成本控制的最后一步的管理。
  5结论
  建设方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精细化成本控制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项目造价,节约工程成本,提升工程项目整体效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管理、规范管理流程、严格落实管理制度,通过全过程细节把控、动态性调整,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成效,让工程项目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冷万权.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3(20):136-137.
  [2]张军.论房地产项目全过程成本精细化管理与造价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5):257-258.

成本控制的方法篇三:成本管理优化方案论文

  在新的金融业发展形势下,如何优化成本管理方案,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人经营的第一要素和关键,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成本管理优化方案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运行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不可动摇的改革方向。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资源配置、经营管理理念、体制创新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结合笔者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本文主要围绕优化银行成本管理方案这个话题浅谈了一下笔者的看法,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起到建设性的帮助。
  一、银行成本优化管理的特殊意义
  1.银行成本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逐渐进军于追求最大经济效益。银行自身扮演着经营资金的特殊角色,其工作的首要重心就在于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成本、利润、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大课题。成本是利润的基石,怎样核算和管理成本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确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但是现行银行的发展模式和资金管理理念却仍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出现了诸如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企业资金不计效益、负债不算成本以及银行内部的资源被无偿占据、使用等等,这不仅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对银行追寻最大经济效益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阻碍。
  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银行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也逐渐步入了与国际化的轨道,例如我国银行对外资银行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并进行了相关领域的友好合作,其先进科学的资金结算系统、完善科学的资金运行模式以及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经营理念对我国银行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剂。同时对我国银行在结算、经营方面的计算机化、数字化以及服务质量的优化等领域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外资银行的进驻同时也给我国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冲击。我国银行优化成本管理方案是既是基于国内实际发展情况的考虑,也是应对金融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银行成本优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逐步全面开放,国内银行目前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成本优化管理在提升银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其适应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在促使其转换银行经营体制的同时也有利于优化银行的业务结构,从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银行成本管理方案优化
  1.对银行资金实行统一配置和集中管理
  实行对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既遵循了坚持从我国现当代社会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和与时俱进,也是我国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深入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适应于企业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对资金实行统一配置和管理要充分发挥资金价格的导向作用,对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配置予以科学合理的计算,促进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调整银行负债资产业务的结构,推动银行在资金管理上不断走向科学化、合理化、效益化的道路。同时我过银行资金的配置和管理还可以适时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资金运营方式。
  2.建立和健全银行内部系统科学的资金成本核算认定体制
  建立和健全银行内部系统科学的资金成本核算认定体制有利于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有利于优化银行内外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我国银行整体竞争力、赢利能力的不断提升。完善银行内部科学合理的资金成本核算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科学合理认定银行的筹资资本。银行资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合理的渠道、以最低的成本筹资银行资本。筹资资本主要由应缴税金、工资费用以及存款利率组成。其中应缴税金是指依据国家所规定的纳税范围比例和范围予以计算;工资费用则是依据一般年份的给予标准,按照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进行设置;存款利率的衡量标准则主要依赖于银行平均存款利率。以上三个内容是筹资资本的基本标准,缺一不可。对于筹资资本的合理认定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基层把降低成本和扩展各种业务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有机联系咋子一起,也有利于其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联系起来。在进行筹资资本的认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其由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定期存款量和存款剩余量大的一些问题,可以适当地运用“特约存款”的途径给予其一定的缓和期。同时对于一些刚刚开拓的银行业务,特别是长远利益大眼前利益小、整体利益大部分利益小的项目,在费用开支和利息计算上应该给予相关的利益津贴,从而为整个银行和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以赢利为发展目标的资金配置体制。对于银行资金的配置需要秉承“有效、合理、赢利”的基本原则。其中“有效”是指可以随时对银行内部基层资产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及时正确处理低效率、无效资金占据使用现象。“合理”主要就是对银行资产配置上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合理化。“赢利”就是经过一定的资金成本估算后适当定价以此来给予基层一定的赢利,从而推动基层积极主动寻求可以获得高效率回报的银行投资项目。
  遵循以上三个原则首先要对资产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资产标准的划分需要对信贷台账给予的信息资料进行参考和分析,为了确保资产标准分类的正确、完整和避免重复,在进行划分时可以按照五级分类法或者信用等级。
  其次,对于资金的配置还需要和实际执行利率相互融合,以确保银行资金的配置可以适当地给予基层一个公正、客观、合理的赢利空间。一般而言,对于特大型系统贷款或者是企业,通过相关批准可以适当下浮利率;正常的资金配置则主要考虑利率政策方面的影响;其他的贷款则在正常基准利率的标准上上调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等等。
  最后,银行资金的配置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价格导向作用。为了降低不良资产的占用比例,一般对不良资产配置资金价格相比较于正常收息贷款和平均利率要高,这样也有利于推动基层积极压贷与催收。而对于银行内部资产需要进行重新划分,将正常费用开支项目、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一并列入正常资金的使用范围内,且资金的配置一般低于其他的贷款。对于银行资金未及时处理项目、各种贷款等一并列入额外的内部资金使用范围内,资金的配置价格则与不良资金和一般的资金持平。对于有较好的发展前途、投资规模比较大、项目建设周期较短以及有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工程,在资金价格配置上可以优先考虑。在资金配置上还有一点需要额外注意是要全面考虑历史残留的特定因素。例如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时候既要考虑由于政策因素而促成的一般性问题,也要考虑到其和人民银行贷款资产的不同点。
  (3)平衡资金配置和资金集中利率差价。这也是促进银行负债业务平衡发展和提升银行整体竞争力、赢利能力的重要要求。银行资金配置价格对于银行基层行销业务来说既是一种回报,同时也有利于为银行基层营造一个公正、客观的竞争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价差行能够充分利用贷款项目多、客户多的优势着重发展结售汇、贷款行销业务,凭借借入资金、发放贷款的途径来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存差行可以充分利用存储用户有多、资源丰富的特定条件来扩充和发展自己的负债业务、个人以及中间业务,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样不仅有利于避免因为自身条件的盲目性而形成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也有利于银行资产相关业务的协调均衡发展,促进银行内、外部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提升我国银行的总体竞争力。
  3.健全银行内部的运营体制,确保资金运营风险
  优化银行成本管理方案必须要有比较健全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和业务操作系统。银行可以借鉴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加强对银行的授信管理,建立和健全规范化的审批制度和审查程序,确保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完善对资金的科学预测、风险预测系统,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的网络优势,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强化外部联系与沟通,增进内部信息共享与交流。随时优化对资源、信息的配置和交流,防止利率、市场、经营风险的产生。同时还应该健全对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制和更新银行经营管理理念。适时对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予以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及时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充分了解和认识现实状况;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初始状态、约束条件和迁移方式。促使银行的经济效益能够和行内的相关领导自身利益、行内员工息息相关,鼓励其进行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
  三、总结
  总而言之,银行成本管理方案的优化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行内服务部门与经营部门各个不同部门的协调合作,需要行内基层员工开拓业务发展空间和创新发展形式,需要行内相关人员适时更新银行经营管理理念,从而共同促进银行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采购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的方法

https://m.bbjkw.net/fanwen175809/

推荐访问: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其他范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阳夏保卫战]阳夏 下一篇:[社保费分录]社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