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贫困表现]农村贫困表现

2018-07-13 精神文明建设 阅读:

第一篇农村贫困表现:农村扶贫政策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回顾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新挑战,并为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
  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工业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第二篇农村贫困表现:农村脱贫帮扶学习总结范文


  所谓“救急不救穷”、扶贫先扶志。结对帮扶是依靠党员干部自身优势与能力进行的帮扶。以下是CN人才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农村脱贫帮扶学习总结范文,供您参考。
  篇一:
  在脱贫攻坚响亮号角声中,伴随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扎实推进,新一轮结对帮扶贫困群众的热潮在全市兴起。按照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纷纷走出机关,走进贫困村,深入贫困户,与贫困群众认亲戚、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几对一”、“点对点”的对口帮扶,让贫困群众感受到阵阵暖意,看到了脱贫致富新的希望。
  实践证明,加强帮扶是推动脱贫开发的重要方法和有效载体。在脱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是决战全面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新举措,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资阳的实际看,全市目前尚有379个贫困村、10.35万户贫困家庭、近28万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和结构性、个体性、插花式的贫困特征,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兑现“贫困群众不落下一户、不丢下一人”的庄重承诺,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四个一”要求,推进干部驻村帮扶,动员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到村到户到人,与贫困群众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几对一”、“点对点”式的对口帮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从而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结对帮扶,贵在真诚。如果说,干部驻村帮扶是对贫困村进行整体帮扶的话,那么,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则是对贫困户直接而具体的帮扶。对贫困家庭而言,这种帮扶更直观、更对口、更实在。对党员干部来说,结对帮扶更精准、更直接、更具体,要求也更高。做好结对帮扶,首要的就是真诚。党员干部职工常年生活在机关,对农业农村农民往往缺乏直观认识,对农村贫困群众更是知之甚少。开展面对面、点对点帮扶,开启了一个认识体验底层群众的窗口,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贫困群众的契机。真诚是纽带。唯有真心与真诚,才能感同身受了解帮扶对象的贫困状态,才能深刻感受贫困群众对摆脱贫困的渴望,才能在感情上拉近与贫困群众的距离、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进而坚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结对帮扶,重在扶志。没有人愿意贫困潦倒。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往往都是因病、因残、因灾或自然环境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都远远超过了个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贫困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丧失自信心,看不到希望和出路。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尽其所能为帮扶对象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紧迫而现实的困难和问题,看得见、摸得着,使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社会各界的温暖;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对其脱贫致富信心和志气的帮扶,让贫困群众走出贫困的心理阴影,看到未来的希望,坚定生活的信念,点燃脱贫的信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足。
  结对帮扶,关键要实。结对帮扶是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成部分,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也是对党员干部作风和能力的检验,绝不能浮在表面、摆花架子、走过场、搞形式。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立足扶得起、稳得住,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摸清贫困群众家底,找准贫困原因,制定脱贫规划,落实可行措施,与干部驻村帮扶良性互动,形成整体合力,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篇二:
  根据xx市扶贫办的统一安排,xx区扶贫办于xx月xx日-xx月xx日,利用两天的时间,陪同市扶贫办的领导赴xx、xx、xx等乡镇就xx年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实地调研。
  两天来,我们陪同调研组先后来到安阳乡郎家城村、高寺儿村、苗家堡村;花寨乡滚家城村等整村推进项目村;大满镇柏家沟村、新新村;党寨镇上寨村、陈家墩村等移民点,进行实地调研,每到一处,调研组领导都和乡、村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交谈,去年的项目的扶贫效益如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今年村上打算再做些什么,乡、村领导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调研组还深入农户家和农户促膝交谈,详细询问农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通过算账对比,了解农户的收入等情况。
  几天以来感受很深,每到一个扶贫项目工作点,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工作是新阶段一项重大“工程”,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一重大“工程”,“一把手”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统一,认识上必须要到位,只有“一把手”领导重视了,村上的领导才能够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安排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次,要及时做好和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工作能否做好,衔接固然重要,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也于相关部门衔接有很大原因。从而导致工作滞后,要及时做好项目的衔接工作。
  最后,要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两天的调研,我想我们领导除了平时工作之余,抽时间要更多地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村社干部的所思所想、农户的所期所盼,真正知道村社干部在想什么,农户在盼什么。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掌握到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领导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这里我联想到了前几天,在《新闻联播》当中看到的湖南省衡阳市委、市政府新制定的一项措施,市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10天,县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20天。我当时看到这,心里就想这一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广大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要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这样,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拉的更近,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知道的更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发挥更大地效益。

第三篇农村贫困表现:基层干部工作表现自我评价范文

  从3月22日开始,市委下派办分组对全市260名下派干部工作情况进行巡视督查。督查组先后到富顺县怀德镇等11个乡镇、贡井区老街子社区等7个社区,炭黑厂等3个企业走访看望了50多名下派干部,了解下派干部工作情况。所到之处,群众反映:“他们真心帮乡,表现不错哦!”
  下派干部自3月9日全部到位以来,通过调研走访,初步掌握了下派乡镇、村(社区)和企业的基本情况,协助基层认真研究分析,明确工作思路,拟定工作规划。下派农村的干部就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困难群众帮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提出详细规划,并积极为抗旱保春耕跑资金、争项目;下派社区的干部就如何开展共驻共建、棚户区改造等拟出书面项目计划;挂职到企业的干部针对优势企业进一步发展、困难企业改制等提出工作思路。
  派员单位积极行动,从项目、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市水务局协调抗旱项目建设资金3万多元,为下派干部帮扶村维修电排,开展人饮工程建设;市地税局考虑下派干部进村入户交通困难,购置了2辆摩托车送到村上。各县区、乡镇(街道)、企业分别确定领导联系下派干部,安排了有经验的干部结对指导。
  下派干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智力帮扶。据初步统计,下派干部为抗旱保春耕、农村贫困家庭救助、产业结构调整等落实资金40余万元,实施维修电排、整修村道、打沼气池等水、电、气、路项目90余个,帮助留守儿童、困难户110余户。

[农村精神贫困表现]农村贫困表现

https://m.bbjkw.net/fanwen142411/

推荐访问:农村精神贫困表现

精神文明建设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 下一篇:[创建文明城市建议]对文明城市建议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