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思考“师道尊严”3篇

2020-12-05 日记作文 阅读: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师道尊严”的含义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但是其初衷却提醒我们要尊道,尊有道之师。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思考“师道尊严”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重振师道尊严。”新时代,党和国家把教育提到“两个大计”前所未有的高度,倡导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是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实现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确立了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屡次出现教师学术不端、侵占学生财物、性骚扰及体罚学生等违背师道尊严的行径,令人心痛,引人深思。那么,新时代如何提振师道尊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能够深刻体会到自身素养对教学育人的至关重要性,能努力从“正身”“博学”“善诱”“仁爱”四个维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正身。所谓正身,就是教师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只有道德高尚和行为端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为人正直,即胸怀坦荡、坚守原则、处事公正,敢于正义直言,令学生心生敬意;品行端正,即思想正派、行为谨慎、表里如一,不为名利所惑,让学生产生信赖。正身是不用言语的教育,在经济、权力、名誉等欲望诱惑面前,教师要有忠诚执教、甘愿淡泊的坚守,教师身正则学生自然尊敬效仿之。正身,需要教师坚定政治定位、提升道德修养、担负职责使命,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人格感染学生。教师正身,“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则师道自立。

  博学。所谓博学,就是教师要见识广博、学问高深。“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是为学之道的初始阶段,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博学的教师才能胜任教学,让学生信服。见识广博,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会令学生心生钦佩之意;学问高深,即思想深邃、见解独到,会让学生萌生景仰之情。博学,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思考,学生都希望教师能用广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来引导自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面临知识信息大爆炸和文化价值多元化挑战,要有更广博的知识经验立身,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博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还要有广泛社科和实践知识,把见识学问教给学生,以真理感召学生。教师博学,“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则师道自明。

  善诱。所谓善诱,就是教师要守正创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教师必备的素质。颜回曾赞赏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教师唯有善诱,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善诱者,既善于守正创新,又深谙因材施教。守正创新,指既恪守正道又懂得变通,既坚守根本又善于创新,教学中拿捏有度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即善于根据学生的性格、志趣、心理和能力特征来设计安排教学,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给教师带来诸多挑战。比如,有教师对成绩拔尖学生爱之深责之切,招来拳脚相向;有教师用书本打了违反纪律学生的小腿,引来官司缠身。教师本意是负责,却导致师生关系陡然紧张等负面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善诱的不足和重要。善诱,需要以遵守法律、尊重人格平等为前提,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能因势利导,有目的有步骤实施教学,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学生。教师善诱,“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则师道自振。

  仁爱。所谓仁爱,就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宥仁慈。“爱是教育的灵魂”,因为有爱,教育才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仁爱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情感基础,是师德的核心。仁爱不是溺爱、不是偏爱,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有原则的爱和有教无类的爱。关爱学生的教师会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欣赏他们的成长;宽宥仁慈的教师会宽容理解每一位学生,包容他们的过错。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富有仁爱之心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仁爱是一种大爱。汶川地震中用生命护住学生的教师谭千秋,车祸面前扑救学生导致高位截瘫的教师张丽莉,将毕生积蓄捐献母校报效祖国的卢永根教授夫妇,英国海归博士科技报国的黄大年教授,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生有拳拳爱心、甘愿牺牲的好老师。仁爱,需要教师有推己及人“泛爱众”的同情心和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把爱心传递给学生,以仁爱精神感化学生。教师仁爱,“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则师道自兴。

  总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捍卫师道尊严,首先应当从教师自身坚守师德、处身示范谈起。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正身”“博学”“善诱”“仁爱”,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则师道尊严将会自励自新。

  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思考“师道尊严”2

  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师道尊严”的含义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但是其初衷却提醒我们要尊道,尊有道之师。

  何为师?《论语·宪问》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是孔子对为师之道的一种解释:我为什么要为他去劳作呢?因为我爱他!我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教育呢?因为我爱他!教育是具有爱心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在孔子看来,为师之道在于仁也!“师者,人之模范也”,德高望重是为师的重要条件,正如《荀子·修身》所言,“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只有具备了善的品质才可教育他人。所以,师德是教师及其教育受人敬重的基本前提。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从实践的角度看,应该是公益、公平和具有人道情怀的,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影响学生一生。据笔者了解,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品质缺陷最不能原谅、结怨最多的是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古人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笔者认为要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世人的敬重,师德公正是源头。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素来注重教育的公正性原则,子曰:“有教无类”,即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可见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家们就开始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然而,现代教师并不都“认识”教育公正。学校里有需要特殊教育和对待的学生,例如领导的孩子,还有天生聪颖、深得老师喜爱的学生,很难有老师能说,从没有过偏心,教育公正不是一种天赋观念,教师公正行为的选择全凭教师个人的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和“自然愿望”,是很难维持的。何况有的教师并不了解和认识教育公正,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教育也要讲公正;其次,学校并不都重视教育公正。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第三者要对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作出准确评判往往有一定难度,教育公正或许也因此而成为人人皆知的“模糊问题”。有的学校从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公正观念的教育;有的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公行为不加约束,甚至不闻不问,以致在一些地方,教师侮辱、体罚学生,随意罚没学生财物,或考试送分、试卷泄密、集体作弊等从教不公、从教不廉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而遭遇此类不公的学生,多数不愿张扬,但却积怨于心;再次,社会不良风气干扰教育公正。人们公正观念的淡薄,特别是干扰社会公正的社风、行风,是影响教师公正从教的外因。

  教师职业道德公正,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物时能做到坚持原则,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合乎道理、抛弃私心杂念。要做到师德公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 公正公平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业。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差异很大,虽然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和基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我们必须正视: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每个人都依法享有受教育以及获得公正评价和平等对待的权利,也只有这样他们每个人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人格健康的合格公民。

  三 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

  对于学生评价和赏罚的公正,不单纯体现在最后的成绩上,还应该体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评价结果产生的程序上。只有在评价和赏罚学生的时候,注意起始态度的公正,做到程序的公正,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待遇的公正,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最终实现形式、事实和结果的公平。

  只有具备公正的品德,才能坚持真理、平等待人、扬善除恶、求美去丑。一位公平待人的教师一定可以靠高尚的人格力量获得自己的尊严。在目前“师德”受到质疑,“师尊”难以为继,“师威”日益失落的社会,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师德的公正,才能有师道的尊严。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他们能够在这种作用下,培养公正的品格,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养成对社会、对他人采取公正的态度。

  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思考“师道尊严”3

  教师一职是神圣的职业,其职责在于传到授业解惑,教师从事的这项工作,应该受到尊敬。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尊严,让学生崇尚学习,尊敬教师。对道而言,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自然存在着规律;第二个道是这个规律需要认识,可以认识;第三个道是每个人认识有所不同,因此存在着差异。“师道”即老师理解的自然规律,包括人生和对自己特别熟悉领域的独到见解,尊严是指师者自尊,但尊严并非与师俱来的,而是由道而产生的。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老师?我认为老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有良好的师德。然而,公正性原则又是教师应具备的师德的一项重要原则。

  师德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中的道德现象,是教育实践的产物。在21新世纪的背景下,要充分重视和关注以德性为基础的师德建设,形成“培养德性为主,遵循规范为辅”的师德建设新格局。“德性为主,规范为辅”的师德要求具有人本性,专业性,公正性等特征。师德具有公正性,教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平公正”,孔夫子就主张“有教无类”,然而,教育已从实现社会公平的阶梯成为导致社会差距的重要因素。社会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没有公平的个体,很难建设公正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既是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又是教育活动的公正。只有教师形成公正的价值信念,才会有公正的教育行为,受教育者才能实现人人公平,一视同仁,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教师会被尊重,即所谓师道尊严。教师道德公正,对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道德公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发展。公正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教师的心灵,它又像一把标尺,衡量着教师道德行为。

  但如何贯彻落实教师的公正性是严峻的话题,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不断求真,完善自我。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真理的捍卫者,还要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重任,应当成为坚持真理的楷模,为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榜样。教师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政治科学理论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增强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随时随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要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超越自我,为人师表;其次要坚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年龄、出生、性格、气质、相貌、生活环境、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等,对待他们的公正态度是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只有这样,他们从公正、友好、人道的人际关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看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因而产生公正、友好、人道的行为,不断养成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良好习惯;再次,要坚持遵循原则,公道办事;最后,要坚持客观评价,奖惩分明。总之,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学生心中都有把秤,如此他们会尊重老师,以老师为榜样,老师良好的师德也为自己赢得了尊严。

  教师道德公正,有助于塑造教师人格形象,还有助于树立教师道德权威和尊严。道德权威和尊严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高道德权威和尊严的教师,能够使学生心服口服,言听计从,如果缺乏道德权威和尊严的教师,则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老师的尊严扫地,学生很难按其教导。

  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公平性原则,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如此学生尊重老师,师道尊严则复燃了,老师的尊严也就提高了。

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思考“师道尊严”3篇

https://m.bbjkw.net/zuowen511915/

推荐访问:

日记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立秋图片 立秋图片唯美 下一篇:均匀水流导致的水位变化来显示时间什么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