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重彩画

2020-11-12 常用文书 阅读:

重彩在中国绘画的早期阶段占有重要位置。“丹青”是古人对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两者均是重彩的常用颜料。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论中国重彩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论中国重彩画

  我有幸到美国纽约举办画展,并在展览期间到耶鲁大学这座名校讲演,是我终生难忘的。

  我对中国重彩画的继承和发展的看法;同时我要讲一讲中国彩墨画与香格里拉的关系,特别是我对中国绘画的色彩问题的体会,愿与诸位朋友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敬请指正。

  最早的中国画是重彩画

  人们对中国画存有误解,以为中国画仅仅是黑白画,一般称:“水墨画”。其实,最早的中国画是重彩的。从原始社会的美术说起:岩画之后,约在8000年前中国就已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彩陶”,绵延了5000多年。它在几何构成和色彩的组合上可以说是既原始又现代。到了西汉时代(距今2100年前)的彩绘帛画,显示出中国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处理上更加成熟,如马王堆出土的T型彩绘帛画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至587年)是中国重彩画的盛行期。最为突出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的营造从公元366年起,经历了1600余年,492个洞窟,壁画达45000余平方米,全是国宝级的重彩画。现代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晚年变法所创建的“破墨泼彩法”就是从敦煌壁画和唐代画家王恰的技法中借鉴、发展而形成的。

  唐代(公元618年—905年)是中国重彩画的极盛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重量级的画家。如:吴道子、展子虔、顾恺之等。山水画则以李思训为首(公元651年—716年)他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又创造了“金碧山水”,使中国山水画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盛唐时期的重彩人物画如:《捣衣图》、《簪花侍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之后,最为突出的应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重彩巨作《韩熙载夜宴图》了。如果从大美术的角度看,距今1300多年前出现的“唐三彩”和彩绘泥塑在色彩方面的成就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至于花鸟画,从它产生到成熟主要是以色作画的;流传于我国民间的年画、风俗画和藏族的唐卡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的成就则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

  

 

  《最爱锦城灿烂秋》180cm×97cm 2020年

  更为可喜的是这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画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一书中就提出了以“六法”为标准评价画作。其中又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最为精辟。所谓“随类”,即是讲究色彩的和谐性,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调子”或曰“色调”。这个词是从音乐术语中借用来的,作曲法中的调性、调式就是绘画中的色调。中国山水画有“浅绛”、“青绿”之分,也就是冷、暖之分,我体会这就是谢赫六法中所说的“随类”的“类”。至于“气韵”“骨法”就更高深了,其间,道出了中国绘画如何贯穿“气”和“韵”的道理,当然指的是美术作品的旋律和节奏。中国哲学及中医理论对“气”的解释是很神秘的,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关于“骨法用笔”我在后面再讲。

  “水墨画”始于唐,成于宋。这是一种由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人所创造出的一门画种——“文人画”。它强调中国笔墨,强调作品的意境,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文人画的产生无疑是对中国绘画体系的一大贡献。除了讲求作品内涵和文学性之外,它在技法上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后来在运用宣纸方面增添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和神秘感。宣纸与水墨的特殊功能和无穷无尽的变化效果是其他任何绘画材质所无法达到的。直至今天,它的作用还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当代的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师就是从“文人画”发展到重彩画或叫“破墨泼彩”画的。

  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体系中的一种,它与彩墨画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我学画也是开始于文人画,至今我还画一些纯水墨的作品。创作过程也是十分舒坦的。

  走进香格里拉,完善中国彩墨画

  我生长在中国西部大省四川。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进入川西北高原采风写生了。卧龙、九寨都属青藏高原东部,那里是大熊猫的故乡,我与这种珍稀动物最近距离的接触,也就是在那里我认识了许多外国朋友,包括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前主席斯科特爵士和美国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先生和纳什.南希小姐等等。我们都是因大熊猫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要告诉诸位,四川灾后,大熊猫安然无恙。所以我在这次来美国办画展前特意创作了一幅《国宝应无恙》的重彩画,画的就是卧龙的山水,卧龙的格桑花,卧龙的大熊猫。

  

 

  《和平使者》70cm×70cm 2019

  1998年我在中国权威刊物《美术》上发表文章就这样写道:我们不可轻易谈论”艺术高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远远超过许多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我甚至认为一切创新和变法的刺激剂和引爆物仍然来自生活。关在画室里冥思苦想得到的要么离奇怪诞、要么与人雷同。如果说画业有成,那也是室外工夫、室内爆发。以自己的个性从生活中选择采集的原材料再用个性之火熬炼出来的产品也许会独树一帜。

  画家要做的事太多了。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有长期的艺术实践,还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仅就“行万里路”而言,人生短暂,画家不可能三山五岳都去画,不能象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画画总得选个重点,有个基地。我喜欢在一个点上扎下去,几年十几年后再转移。我在川西北的卧龙、九寨就迂回了十几年。我画青藏高原就是从它的东部高山河谷地带起步的。1982年,第一次进藏我就深深地迷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文学艺术当然是表现人的。画山水也不例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灵人杰”,地理造就人文。紧紧抓住“一方水土”,抓住“地灵”去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山,就有了灵性;水,就有了人情。近年,我又连续5次去过西藏。至今,我已12次进藏,无数次去四川的甘孜、阿坝以及青海、甘肃、云南等藏地,可以说我已走遍祖国西南、西北藏区。越走越神秘,越走越着迷。神秘,是一个总体感受。什么神秘?由于研究的对象和角度的不同,切入点自然就不同。山水画不可能深层次地去反映西藏的宗教和民俗,最直接的莫过于它的地貌、光影和色彩了。奇异、平淡兼有的地貌、强烈的光影和绚丽鲜明的色彩,都向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提出了挑战。青藏高原4个板块的风光各具特色。我听西藏的作家、艺术家说:藏北最美,内涵最深。然而此地没有林木,没有赖以施展山水画皴法的裸露的石质峰峦,有的只是大面积的草和平缓无奇的“馒头山”。海拔越高的地方,山的相对高度反而更低。这里没有黄山的奇,没有桂林的秀,也没有三峡那种类型的雄。这里天地广阔、无边无际,阳光充足,空气稀薄,随之而来的是光影强烈、色彩鲜明。沙丘、土林的红与黄,高原湖泊的绿与蓝,五彩纷呈的天空和云层……,都给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出了难题,色彩几乎把墨的用武之地挤到了最低点。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画家回避?以不变应万变、用故有的、自己娴熟的成法去硬套青藏高原山水?不行。当然要正视生活,当然要忠于生活。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去闯人为的“禁区”。相反,要发明,要创造。所以,我把我的一些作品呼之为“科研画”,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今天的“彩墨画”。我们正在为创建“香格里拉画派”努力!

  “香格里拉”乃是藏语“香巴拉”的英文译音;再将“香巴拉” 译成汉语,就是“人间仙境”或“人间天堂”的意思。我走近仙境、天堂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深深地爱上了它的山水,它的花鸟……它不仅是我创作题材的领地,而且是我的个性、志趣以及发挥我的艺术追求和遐想的载体。

  由于交通条件所限,老一辈画家无法步入藏区深处,无法理解雪山的纯透,草原的广袤,海子的宁静和地貌、气候、人文等所造就的神圣和神秘,因而也很少看到反映这方净土的作品。随着现代人赏景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向原始、原生态、原创和原滋原味……靠拢。从那里吸取净化灵魂的元素,从那里获得敞开心扉的启迪。然而,作为一个画家要把打动了自己的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确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所能猎取到的。所以我要年年去,经常去。每次都很亢奋,每次归来都有新的收获。

  坚持中国特色

  在作品中用了重彩,画了天又画了水,(传统的中国画中基本上不画天,下不画水)那这还是不是中国画呢?是不是变成西画了呢?否!观众看了我的作品后没有人说它们像西画,反而说我的画中国味儿特浓。为什么?我认为除了立意、构思和构图外,在画法上最主要的是我遵循了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什么是画的“骨”?线就是中国画的骨,有人说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画,那英国的水彩画不也是以线造型的吗!中国画的线不是西画速写或素描所用的线,而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书法之线。故曰“书画同源”。应该说这正是文人画的重大贡献。中国字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象形字就是画,何况中国字又分真、草、篆、隶以及诸家各派的多种写法,这就给中国绘画的“骨”提供了多种语言元素,促使中国画的多变表现形式。我认为牢牢地把握住“以中国书法入画”的基本理念,我的作品的中国特色就永远是响亮的,永远是灿烂的!

  综上所述,中国画不仅有水墨画,而且还有历史更为悠久的重彩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中国彩墨画”;同时也表明了现代彩墨画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彩墨画不仅是探索创新的问题,它的确还负有振兴优秀传统艺术的责任。

  

 

  《走进拉萨》244cm×124cm 2016

  画家创作的底蕴

  我经常与朋友闲谈:画家与画家最后比什么?第一是比健康。第二是比底蕴。底蕴当然是学养,而且是多方面的学养,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不会得学术痴呆症。一个人不怕年龄老化,最怕的是知识老化、心态老化。我坦率的告诉大家:除了以作画为主外,我还写剧本,写诗、写小说;我还弹琴唱歌唱戏,我还学着在电脑里用“MIDi”作曲,自称“画外音”。所以,我活得不累,我很充实,我很快活!

  朋友们,同学们!我的故乡在四川。我为此感到自豪,因为我的故乡是人们称赞的“天府之国”。我的家乡出过李白、苏东坡世界顶级的文学家;大诗人杜甫、陆游也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是四川内江人,我有幸在内江工作长达38年之久。我潜心研究大千先生的艺术已有三、四十年了。我写过大型现代川剧《张大千》,而且担任该剧的导演、舞美设计和作曲。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史系的ABODE摄制组就曾到四川内江来拍摄川剧《张大千》的片段和我说戏的镜头。我的家乡还出过当代著名的学者郭沫若和作家巴金……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1980年发掘了举世注目的“三星堆”(距今约2900年至3200年)之后,又发掘了“金沙遗址”(公元前17世纪初至11世纪)。据说这两处重大发现应将中国历史前推3000年。这真是太了不得了!三星堆的青铜或金质面具和金沙的“太阳神鸟”等瑰宝可称是世界性的艺术珍品……

  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从我的家进入青藏高原的大雪山、大草原只需几个小时;天气晴好时,站在我家阳台上就能远眺贡嘎山的主峰。这真是得天独厚啊!我可以随时去温习功课,随时去充电。我的作品将永远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论中国重彩画

  一、当代审美与时尚性

  当代时尚与流行相近,是对某种外表行为模式的崇尚方式。这种行为模式的特征是新奇、相互追随及短暂性。社会成员通过对所崇尚事物(任何有样式可言的事物)的追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对时尚作如下解释:首先,时尚的流行范围比时髦狭小,持续时间短,所受到的社会支持也不强烈。所以,时尚必须不断地服从新奇原则,才能引起人们的向往,形成流行。其次,时尚与群众行为相类似,两者都具有高度的暗示性、无结构性和反抗性。还有,时尚行为具有抒情性,时尚常常流行于社会阶层相类似的人群中。时尚又不同于流行,不同于跟风,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具有开创性和新意,所以有创意才有时尚,才有经典,才有不断的发展。[1]

  时尚的变迁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产生的。首先,时尚的产生、流行与社会文明成正比。其次,时尚是循着极端而变。社会上参与时尚流行的成员,符合常态分布。在时尚的流行过程中,会经常改变原形。同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还会制约着时尚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各方面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当代人的审美深受时尚的影响。[2]

  二、当代中国重彩画的特点

  当代中国重彩画是一种具有东方古典精神和现代绘画形式的中国式绘画样式,它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东西方绘画的精华,注重东方古典艺术的神韵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当代中国重彩画兼容现代视觉语汇和绘画媒材,表现形式包罗万象,并充分利用了现代色彩、材质方面的特长,大胆把西方抽象、及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中来,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极大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今天看来,中国现代重彩画兼容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它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与情趣和明快华丽的色彩,为中国绘画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在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一股融合中西创新国画的潮流,并产生一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重彩画画家。中国现代重彩画也是对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中国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力求重振汉唐雄风,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敦煌壁画绘制全部采用纯天然颜料,它的色彩绚丽斑斓,同时体现了与西方不同的东方文明及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如胡伟教授所说:“古典美术研究是为当代艺术表现服务的。” 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是当代中国重彩画研究的发展平台,并为其输送营养和能量。而当代中国重彩画研究的成果又反过来启发和引导对中国古典美术的研究和挖掘,并更加深入、更大宽度的拓展传统。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不可割裂的关系。中国现代重彩画恢复并发展了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民间美术的特有色彩表现力,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的色彩魅力在中国现代重彩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色彩方面,当代重彩画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改变了古代色彩的形式,广为借鉴吸纳传统的金碧青绿与民间的姹紫嫣红以及西方的色彩语汇。同时在创作中的皴擦、点染、泼彩、泼墨、沥粉、喷涂等等制作方法的多样,以及石色粗颗粒、金属箔和各种工具的广泛应用都使重彩画的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色泽鲜艳晶莹更加璀璨夺目。在中国传统重彩画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了西方的装饰色彩、色彩构成理论,并与敦煌壁画及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形成了一个大的有机体系。总之,画家们试图用融合东西方的象征性和表现性的獨特色彩语言道出自己对人生四季的不同感悟,可以说是强调了东方绘画色彩的象征性和装饰性、西方绘画色彩的表现性,减弱了写实性,突出色彩自身的寓意和表现力。[3]

  三、当代中国重彩画中的时尚性

  应该说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是相互依存的。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是各个时代社会审美的心里真实呈现。艺术作品所携带的信息必须用同时代的语言来叙说,所携带的信息交流,才具有超越自身形式的价值。而当代中国重彩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审美的合壁与发展,中国现代重彩画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也为自己建立起了一座坐标,它可以指向过去与未来,融通东方与西方。在对我们的传统和国际文化艺术比较的同时,了解并发现人类文化艺术的很多共同点。

  没有创造力的艺术行为是没有活力的,当然也不会有生命力,更不会打动人、感染人。创造不是凭空的,需要有传统和其他艺术门类作为养料与基石。如果把一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比做一个转动的轮盘,那麽传统应该是它的轴心,这个轮盘不停的转动与轮回,每一圈转动又回到了原点与起点,不同的是,再次回到原点与起点时,已经不是原来的形式结构了。如果转动下去,会产生继续的变化。肯定的说,这个原点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民族审美意识的根源。当代中国重彩画没有仅仅站在那些已经形成的固有形态上看待历史的和国际的文化遗产,而是把历史的轮盘重新转动起来,在转动中保持与更生艺术的活力。同时也应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大众的审美观和时尚性,形成一种雅俗共赏艺术。当代中国重彩画体验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又宽容的大胆借鉴西方的文化艺术,立足当代,所以会厚积薄发,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4]

  结语

  艺术必须是与时代同步,时代的进步、发展、变化必然带来艺术的发展与绘画上的变化。绘画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呈现,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当代中国重彩画迅速发展是时代审美的产物,承载诸多的我们以上分析的现代性艺术信息。正是其多元、开放、综合兼容的特点,使得当代中国重彩画在国际上的成功,因为他在审美与以往画种不同,它兼顾中西,既有中国的内涵韵味,又带有西方形式表现方式,它是适应当下的审美和发展方向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材料技法与西方材料技法、文化及审美巧妙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及魄力。实现了与西方绘画、审美的合壁与发展,同时与时代紧密相连,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里德 著《艺术的真谛》王柯平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美]鲁道夫·阿思海姆 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 朱疆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苏]列·斯托洛维奇 著《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4]蒋采萍 《现代重彩画》 序言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9年版。

论中国重彩画

https://m.bbjkw.net/fanwen507905/

推荐访问:重彩画作品

常用文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无离别之意的诗词是哪一句 下一篇:歌词接龙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