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哲学的论文

2020-08-06 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阅读:

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人生与哲学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与哲学的论文

  摘 要: 近二十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事关精神层次的信仰与价值观问题又成为受追捧的热门词汇。大学阶段是个体确立信仰,价值观趋于成型的人生阶段,因此大学生的信仰与价值观得到了更集中的关注。对5189名大学生的线上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信仰积极接纳,共产主义信仰占主流;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有着积极的态度,绝大多数人愿意通过努力去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终极性价值观积极、正向,多元化趋势明显,工具性价值观更注重个人特质;与十年前相比,当代大学生对待信仰的态度更积极,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数显着增加。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大学生在信仰和价值观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 人生价值观; 调查;

  Abstract: In the past 20 years,with the great enrichment of material life,the belief and values have become popular words. An online survey of 5,189 college students show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w positive attitude in beliefs,with communist beliefs dominating the mainstream;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life goals,and most of them are willing to stick to their life;the ultimate values are positive,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is obvious,and instrumental valu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en years ago,the attitud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belief is more positive,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believe in communism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e to differences in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college students also show certain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nd values.

  Keyword: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life values; investigation;

  一、引言

  近年来,小确幸、佛系、废柴、丧文化、低欲望成为描述当代青年群像的热门词汇,从线上到线下,这些自我调侃式的消极描述迭代递更,层出不穷。这些娱乐化的表达以白描式的手法刻画出当代青年的悲观、消极和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一方面是社会急剧转型的不良伴生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空虚——信仰失落、人生目的迷茫、价值选择困惑。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曾说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慢性厌倦虽然到最近才受人注意,却早已构成了一个主要的精神病理现象”。[1]中国已进入现代化社会,而且是跑步进入,“当下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十世纪缩在一时’了”。[2]社会遭遇巨大变迁,传统被侵蚀,旧有的价值体系遭遇挑战,各种外来的价值观念充斥,这构成了当代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传统所设立的路标现在已然逐渐消失”[3],当代青年的生活模式已不可能沿袭祖祖辈辈的路径,“我是谁”“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去思考和做出选择。选择,成为现代社会日常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在充满生活方式备选选项的世界,策略性的‘生活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3]也就是说,与祖辈相比,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更需要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正确的价值观念、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以应对现代生活中的诸多不确定,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大学阶段正是个体人生目标渐趋明确稳定,价值观趋于成型的人生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塑造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人生观、价值观研究领域,大学生一直是研究的主体对象。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价值之一,为该领域研究增砖添瓦,深化认识;价值之二,本研究也是十年前研究的延续,可以提供纵向数据的历史比较。

  二、大学生信仰与人生价值观调查结果分析

  课题组于2018-2019年在山东省内的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189份,其中男生2007人,占38.7%,女生3182人,占61.3%;被试涵盖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大一2013人占比38.8%,大二1537人占比29.6%,大三1016人占比19.6%,大四623人占比12%;生源地分布,城市占比20.1%,城镇占比29.2%,农村占比50.7%。

  (一)对信仰积极接纳,共产主义信仰占主流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奉为言行的准则和指南。信仰将关涉整个人生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5]信仰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很难将其操作化进行量化测量,大部分有关大学生信仰的调查都是提出几个问题如,你认为信仰重要吗,你有信仰吗,你信仰什么等,通过被试的回答,大致了解大学生整体的信仰状况。本研究对信仰的调查也沿袭了这一思路。

  对于人是否应该有信仰,85.9%的大学生选择“应该有”,选择“无所谓”的占13.2%,只有0.9%的大学生选择“不该有”。这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信仰有积极的认知,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信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主观意愿上对信仰采取接纳的态度。

  对于信仰的内容,我们列出了一些选项,请被试选择。59.2%的大学生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占2.4%,选择来自西方国家的“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的占8.9%。以上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主流教育的影响下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说明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成效。

  另外,有17.2%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说明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价值观混乱甚至迷失状态。

  (二)人生态度积极,对待命运态度乐观

  相对于信仰来说,人生目标与现实结合更加密切,是个体在权衡理想和个人现实境况之后做出的选择,因此它对于个体行为具有更强的指引性。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人生态度积极,大多数同学有人生目标规划。如,68.7%的大学生有大致的人生目标,20.7%的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6.1%的大学生有人生目标、不过经常更换,三者相加占95.5%。

  在对于命运的看法中,有72.3%的人选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位居第一,55.4%的人选择“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位居第二,对这两种积极命运观的选择人数均超过了半数,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命运的主流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选择“人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随遇而安”和“选择大于努力”的人数分别占37.9%、23.9%和18%,说明大学生对命运还心存困惑和迷茫,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陷入怀疑和无助等悲观主义情绪。

  综合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对命运看法的选择,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有着积极的态度,绝大多数人愿意通过努力去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相信奋斗的力量,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受消极人生观总体影响较小,但个别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时下,由于网络的普及,各种鸡汤文和所谓“人生箴言”传播泛滥,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对其进行运用和传播,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消极观念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一些比较流行的说法请被试进行选择。对几种消极人生观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生活就像被强奸,不能反抗就好好享受吧”“今朝有酒今朝醉”,持反对态度的大学生占多数,但是“说不清”的大学生也占到了三成左右;尤其是这句“这个世界没有对与错,只有强和弱”,持赞同态度的大学生居然远超反对者,选择“说不清”的大学生占比34.19%,也超过了反对者的23.01%。对几种积极的人生观,如“生活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赞同者占大多数,但是仍有两成左右的人“说不清”。

  将消极人生观选择“赞同”和“说不清”的人数百分比相加,可得表1第四列数据,将积极人生观选择“反对”和“说不清”的百分比相加,可得表2第四列数据。由表1、2可知,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人生观不够坚定,突出表现在面对消极人生观时的摇摆不定。

  表1 大学生对消极人生观的态度(百分比)

  

表1 大学生对消极人生观的态度(百分比)

 

  表2 大学生对积极人生观的态度(百分比)

  

表2 大学生对积极人生观的态度(百分比)

 

  (四)终极性价值观正向、主流,多元化趋势明显

  人生价值观包括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或结果,工具性价值观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在问卷中我们用于反映大学生终极性价值观的题目是“什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和“对于幸福来讲什么是最重要的”。大学生对“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的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实现自己的理想(60.3%),社会贡献(50.7%),德行高尚(40.5%),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生中占主流的终极性价值观积极、正向。选择“对家庭的贡献”“事业成功”“财富”“社会名望”的人数百分比均超过了20%,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终极性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特征。

  表3 大学生对“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的选择(限选3项)

  

表3 大学生对“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的选择(限选3项)

 

  本研究中,“健康”是对幸福来讲最重要的因素,有高达85.1%的人选择了这一选项。“家庭美满和谐”“自由”“知识、才智和能力”“自我价值实现”“有知心朋友”,选择者分别有50.5%、44.4%、35.7%、28.4%、24.5%。幸福本身即是一种终极性价值观,对幸福构成要素的选择间接透露出被试的价值取舍。当代大学生普遍把拥有健康的身体作为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在其他要素的选择方面同样表现出分散和多元化的态势。

  (五)工具性价值观积极,更注重个人特质

  对于工具性价值观的考察,我们采取投射的方式进行,从对他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于“大部分人升职快的原因”“大部分人靠什么致富”“大学毕业要找到理想的工作主要靠什么”和“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主要靠什么”四个问题,大学生排在第一位的都是“能力”,选择该选项的人在四个问题中所占百分比分别是93.7%、85.7%、87.4%、80.7%,以绝对优势稳居第一。

  大学生对升职快的原因的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能力强(93.7%)、对单位贡献大(55.5%)、人缘好(49.4%);对致富原因的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能力强(85.7%)、吃苦耐劳(70.1%)、胆子大(59.0%)。可见大学生的工具性价值观更集中于一些积极的个人特质。

  当代大学生认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首先靠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其次诚信等良好品质也是在社会立足的基础,此外,机遇、受教育程度、终身学习能力、人生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们不太看重个人特质以外的世俗性因素,如金钱、朋友、家庭背景等(见表4)。

  表4 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主要靠什么(限选3项)

  

表4 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主要靠什么(限选3项)

 

  (六)大学生信仰与人生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考虑到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水平、生源地和政治面貌等可能的影响,我们对上述部分变量进行了差异性分析。

  1. 成长环境参与塑造大学生信仰与价值观

  卡方检验显示,对“人是否该有信仰”这一问题,不同生源地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大学生态度存在显着差异(x2=24.455,x2=27.469,ps<0.001),来自农村、县城和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应该有信仰”的比例分别是88%、85%、82%,选择“无所谓”的比例分别是11%、14%和17%,来自农村和县城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接纳信仰;家庭经济水平方面,我们分了五个等级,分别是很富裕、比较富裕、一般、比较困难、很困难,来自“很富裕”和“很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对待信仰的态度更消极,来自五种家庭的大学生选择“应该有信仰”的比例分别是74%、86%、86%、86%、77%,选择“无所谓”的比例分别是8%、1%、0.6%、0.4%、5%。

  人生目标方面,对于问题“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大学生表现出极其显着的家庭经济水平差异(x2=38.299,p<0.001)和显着的生源地差异(x2=6.561,p<0.05),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选择“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比例显着高于县城和农村;来自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大学生选择“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比例分别为“很富裕”59%,“比较富裕”25%,“一般”19%,“比较困难”20%,“很困难”30%,可见家庭富有和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倾向于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方面,家庭“很富裕”的大学生和家庭“很困难”的大学生人生态度比较消极(F=23.330,p<0.001)。

  2. 政治面貌不同,信仰与价值观差异巨大

  卡方检验显示,对“人是否该有信仰”这一问题,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态度差异极其显着(x2=42.580,p<0.001),党员、团员、群众选择“应该有”的比例分别为92%、86%和75%,选择“无所谓”的比例分别是5.8%、13%和22%,可见,党员团员比一般群众对待信仰态度更积极。在信仰内容方面,差异同样显着(x2=61.939,p<0.001),选择共产主义信仰的大学生中,党员占86%,团员占58%,群众占56%;选择“说不清”的大学生中,党员占4%,团员占18%,群众占14%。

  党员、团员的人生态度比一般群众积极(F=21.694,p<.0001);“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党员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团员和群众(x2=43.824,p<0.001)。

  3. 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存在两性和年级差异

  卡方检验显示,选择“有明确人生目标”的男生显着多于女生(x2=23.387,p<0.001);对人生态度的方差分析显示,女生的人生态度比男生积极(F=53.109,p<0.001);随着年级增长,选择“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x2=12.919,p<0.01),但是人生态度却随着年级增长越来越消极(F=5.185,p<0.01)。

  三、讨论

  从个体层面来讲,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人类个体接受来自于所生存社会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现于行,日积月累,趋于坚定。这是传统社会中价值观形成的一般模式。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许多旧有的价值观遭到挑战甚至被摈弃,全球化裹挟着各种外来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多地陷入利益纷争之中。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使得青少年价值观的建构更加艰难,“当旧的价值观变得空洞,传统已不再可行,个体就会体验到要在他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存在非常困难。”[6]从找不到自我认同到意义感丧失,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中的存在性问题开始在中国社会显现。

  从集体层面来说,由于传统控制力的丧失,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根基受到侵蚀,个体对集体的依附性越来越弱化。任何文明都是以“价值信仰”为核心和纽带而建构的生存共同体,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文明不管多么强大和富有都必须做到核心价值观的一致,达成社会共识,否则只能走向混乱、无序、分裂和衰落。[7]集体共有的价值观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处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中国人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提炼和价值观的重新建构,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推行扩大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价值观的混乱而导致的社会失范现象,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与十年前数据的比较:信仰接纳度提高,价值观趋向个体本位

  2008年,本机构也曾经针对大学生做过同样的调查,间隔十年大学生的信仰与价值观有哪些变化呢?

  对于“一个人是否应该有信仰”,十年前大学生的选择分别是:应该有占75.9%,无所谓占20.1%,不该有占4.0%;[8]当前的选择分别是:应该有占85.9%,无所谓占13.2%,不该有占0.9%。可见,与十年前相比,当代大学生对信仰意义的认知越来越积极,对信仰越来越接纳。对于问题“你信仰什么”,十年前后的比较见表5。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信仰方面,当前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接受度有所提高,来自西方文化的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逐渐弱化,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占比减少。陈慧敏时隔四年的调查也显示,“有信仰”比例明显提升,四年前44.7%的人认为信仰“缺失”,只有24.6%的大学生认为“有信仰”,四年后的调查中48.2%的大学生“有信仰”,上升趋势明显。[9]由此可见,党和政府近年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习近平同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调和重视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育心成效提升。

  表5 大学生信仰内容十年前后比较

  

表5 大学生信仰内容十年前后比较

 

  在幸福观方面,1998年的调查[10]显示,51.3%的大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事业成功,33.8%的同学认为在于为社会作贡献,只有9.7%的同学认为在于家庭幸福;2008年的调查[8],35.1%的大学生把事业成功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25.5%的同学把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58.9%的同学把家庭幸福作为最大的幸福;本次调查只有10.5%的人认为为社会作贡献对幸福来讲最重要,50.5%的同学认为家庭幸福最重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由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

  (二)现代社会更需信仰引领,信仰的确立需逐步深化

  信仰是相信并仰望,在一帆风顺的人生里,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通常感受不到信仰的存在。因为信仰对抗的是人生最大的苦难——不确定性。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有时,我们认为生活是机械化的,而当出现痛苦和混乱时,我们又会回归信仰,诉诸某种至高的存在以求得指引和帮助。”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持续且深刻的变迁过程创造了一系列不确定性,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是机遇更是挑战和危机,这种不确定会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带来普遍的焦虑感。应对普遍性的焦虑有两种方式:一是逃避,二是面对。逃避焦虑只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直面焦虑则需要信仰的支撑。信仰是一种深度认同,这种深度认同会在内心建立起一种正面的人生信念,能够对峙各种烦恼和犹疑。[12]因此,现代社会,人类更需要信仰。

  本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已经普遍感受和认知到信仰的意义,但是在信仰的确立方面尚不够明确和坚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信仰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系统的自我暗示,二是固定的认知取向。一个有明确信仰的人,他会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认知取向,作为处事的目标并且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13]可以说,由于信仰的不够明确和坚定,部分大学生在人生态度方面存在迷茫、犹疑、摇摆不定,甚至被消极人生观左右。本研究显示,虽然有82.8%的同学选择了自己的信仰,但是依然有半数左右的大学生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今朝有酒今朝醉”等消极人生观持犹疑态度,对于“这个世界没有正确与错误,只有强和弱”,居然有近八成的大学生态度含糊。

  信仰的确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与个体对信仰内容理解的深度有关,与个体的生活阅历有关。十年前我们的调查中,中学生被试的数据是:认为人应该有信仰的占66.5%,无所谓或不该有的占33.5%,同期调查的大学生数据为75.9%和24.1%,本次调查的相应数据是85.9%和14.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考的深入,个体会越来越倾向于为自己找到一种信仰。段立国的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有明确人生理想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逐渐上升。[14]大学阶段,随着思维深度的增加,个体开始将自己的各种观念进行整合,形成明确稳定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把握这一重要时机,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建构起明确而坚定的信仰体系。

  (三)价值观的个体主义倾向需警惕

  如果说信仰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价值观则时时处处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中,直接影响个体的判断和选择,进而左右人生。“人投生到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15]当前社会个体之间价值意识差别有增大之势,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对终极性价值观的选择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十个选项限选三,所有的选项都有超过15%的人选择,只有两项选择者超过半数。价值观的多元化特征十年前就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方面透露出主体上积极的生活状态,他们认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他们相信理想工作的获得、升职加薪、在社会中获得发展主要得依靠自己。这种观念可以激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学习实践,提高个人专业和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深入思考会发现,上述的选择也隐含着更多的个体主义倾向:“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有60.3%的人选择;“健康”才能幸福,85.1%的人选择;“能力强”才能找到理想工作,87.4%的人选择;“能力强”就能升职快,93.7%的人选择。不论是终极性价值观还是工具性价值观,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选项大部分都围绕着个体自我。但是社会生活不会围绕“自我”而展开,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当他们发现能力强不一定就有好工作,工作贡献大不一定能升职加薪,他们的价值观就会遭遇到巨大的挑战,他们可能会怀疑,会颓废,也会愤世嫉俗,更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无能为力感会发展成焦虑,为了应对焦虑,个体会表现出冷漠、疏离和虚假的超脱,最终退缩回自我的小世界里,迷失了人生的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净化社会空气,破除各种壁垒,畅通青年成长发展的渠道,建立和完善选材育才的人才机制,营造鼓励奋斗、终身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做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立足自身,心怀天下的国家意识;在心理层面,引导学生通过立德修身完善个性,在建构自我认同的基础上,与他人、社会、国家建立积极关系,只有这样,才不致困于小我,陷入“空洞的自我”,滑向极端个体主义所导致的无意义感。

  (四)多元化和异质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显性特征需得到正视

  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分化、职业类别的多元化加速了社会群体的异质化趋势,即使在同一阶层内部,这种异质化的特征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16]。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在外在特征上有着更多的同质性,但是由于大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差异的扩大化,大学生群体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异质化特征,这其中信仰与价值观的差异是最根本的。本研究发现,个体感受到的家庭经济水平在信仰建构和人生态度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自我感觉很富裕和很困难的大学生对待信仰的态度比其他大学生消极,其人生态度也表现出相同的消极趋势,但在人生目标方面这两个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倾向于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信仰的态度也表现出差异性,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待信仰的态度更积极,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选择的多元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异质化趋势。这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和了解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正视学生利益诉求的不同,根据学生特点有差异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达到最大化。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当代大学生对信仰持积极接纳态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人生需要信仰;在信仰内容方面共产主义是主流,有近六成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与十年前相比,当代大学生对信仰意义的认知越来越积极,对信仰越来越接纳,信仰共产主义者有所增加。

  (二)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有着积极的态度,绝大多数人愿意通过努力去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相信奋斗的力量,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有半数左右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不够坚定,突出表现在面对消极人生观时摇摆不定。

  (四)大学生的终极性价值观正向、主流,同时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五)大学生工具性价值观更注重个人特质,对金钱、朋友、家庭背景等世俗性因素关注度低。

  (六)由于政治面貌、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的不同,大学生在信仰态度、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方面均表现出差异性:党员团员比一般群众对待信仰态度更积极,人生目标更明确,人生态度更积极;来自农村和县城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接纳信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和县城的大学生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家庭很富裕和很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对待信仰的态度更消极,但是却倾向于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E·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孟禅森,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302.

  [2] 钱理群.一百年前,鲁迅已经预示了今天的现代社会[EB/OL].(2018-07-16)[2019-08-14]. http://iculture. ifeng.com/59233446/news. shtml?&back.

  [3][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7,75.

  [5] 《达芬奇密码》:信仰和信念的力量[EB/OL].(2006-09-21)[2019-07-29]. http://health. sohu. com/20060921/n245468984.shtml.

  [6]罗洛·梅.心理学与人类困境[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4.

  [7] 陈秉公.培育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建立国民信仰[EB/OL].(2014-04-10)[2019-08-12]. http://www. dzwww. com/2014/jiazhiguan/xinwen/201404/t20140410_10004693. htm.

  [8] [11]刘丙元.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状况调查报告[C].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81-392.

  [9]陈慧敏.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与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04):48-54.

  [10]段鑫星,池忠军,古建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02):12-17.

  [12] 如何建立信仰[EB/OL].(2018-10-14)[2019-08-12].https://www. jianshu. com/p/1ff195d01c1a.

  [13] 岳晓东专访:从传统中汲取信仰[EB/OL].(2007-04-24)[2019-08-12]. http://health. sohu. com/20070424/n249653537.shtml.

  [14]段立国.大学生人生观与人生追求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45-49.

  [15]朱光潜.朱光潜人生感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8.

  [16]张伟.双色蛋糕:中间阶层的异质化特征[J].社会,2006,(02):49-63.

  人生与哲学的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的多元化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并且直接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确保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文章在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quickened step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form in China, economic diversity has caused people to have different thoughts and values,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life orientation and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Their corr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great and tough task, and this paper proposes workable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situations.

  Keyword: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value orient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根本观念和态度, 它包括人生有无价值, 人生价值的根源在哪里, 人生价值如何实现与评价等三个基本内容[1]。人生价值观属于人生的高度问题, 它支配着人生的道路抉择和人生的根本看法, 并且对人生的目标和梦想起着价值支撑和向导作用, 对人生的一切行为提供价值趋向和价值定位。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一)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 商品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是他们成长的经济环境, 物欲横流是他们生活的现实, 经济全球化是他们生活的国际背景, 这些惊天动地的变化都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对于这样的生活环境,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坚定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对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增强了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但是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一味强调牺牲和奉献已不能被我们所生活的现实接受, 市场经济一味的追求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主张个人利益, 为个人谋利益, 强调重视个人价值。敢闯敢拼, 追求个性解放, 自视为“时代先锋”式人物的青年大学生, 自然领会到对“自我”的呼唤[2], 使许多青年大学生由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向新型价值观转变, 并且适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其主流是好的[3]。

  (二) 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不良倾向及其危害

  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深刻的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之中, 而现代化就是这一转型的本质特征[4],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过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改变了以前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 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使得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和独立, 社会交往更趋向广泛和复杂, 追求多元化, 个性化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 而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伦秩序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为:

  其一, 重个人, 轻群体的“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商品经济中市场竞争、求利原则的效应, 驱使一些青年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要求一切为了自我, 一切服从自我, 过分的强调自我,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利益面前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导致在某些人那里见死不救、见困不济、见危不扶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因此, “扶不扶”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和社会各界媒体的热烈讨论, 成了人们的关注热点。

  其二, 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由于商品经济交换价值强烈的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首先会考虑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虽然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的利益, 并且愿意为社会、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但也会考虑自己是否从中可以获利;他们向往未来, 勾画蓝图, 但首先会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 从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 轻理想重现实, 缺乏远大的理想[5]。市场经济刺激了一些青年以满足需求为动力, 以获取利润和占有财富为目的的欲望, 因而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 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金钱财富成了他们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他们变得唯利是图, 沉迷于对金钱的追求。

  其三, 重索取轻奉献的“享乐主义”价值观。追求舒适, 富裕的生活是人之常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 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交往圈, 给当代青年大学生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性, 真的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使他们把寻求肉体上的享乐作为自己的追求, 这种生活方式受到了当代青年的青睐和欢迎。但是养成了他们不思进取, 贪图享乐, 懒惰成性, 缺乏理性, 只讲索取, 不讲奉献[5], 一切向钱看, 彼此炫耀, 花钱无计划, 甚至超前消费, 享乐主义严重。

  其四, 重知识才能轻道德追求。青年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已蔚然成风, 很多青年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7], 认为只有提高自己的学识, 才能搞好人际关系, 就可以在自己未来道路中畅通无阻, 但他们忽视了个人品德对自己发展的重要作用, 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 使他们出现了个人价值观的扭曲, 导致他们不求上进, 见利忘义, 不讲职业道德, 损人利己, 胸无大志, 不讲社会道德, 甚至参与打架、斗殴、赌博,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个别人走上烧杀抢劫犯罪的道路。

  二、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一) 网络文化和快餐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为青年开启了一种不可估量的文化力量。大大拓展了青年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 也使青年的文化更加丰富[8]。虚拟世界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新鲜感变化莫测, 能使生活在快餐文化中的青年们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但是网络成瘾、放任自由、色情、暴力、欺骗等, 导致他们不能辨别事物的真相, 侵蚀着他们的身心, 时间越久各种消极的、反面的、不正确的价值观的泛滥,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发展, 而快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纵容青年大学生抛弃应有的社会规范而过分的强调自我, 在网络媒体中许多夸大的、不现实的内容, 不断的侵害青年的娱乐空间, 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一部分自制力不强的青年就会深陷其中, 精神认知能力荡然无存, 他们本应接受积极的、优秀的文化却被冷落在一边。这样, 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就在快餐文化之下化作了泡影。

  (二)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多元化的特点, 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西文化相互碰撞, 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严重的冲击着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 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多种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传统人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使得新旧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共同作用的局面, 因此, 青年多元价值观表现十分明显, 长期以来形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我国一元的、主动的地位已经受到动摇, 导致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由一元走向多元。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青年大学生摒弃了安贫乐道, 为富不仁的旧观念, 出现了新的价值观念, 致富成了青年大学生们新的追求目标[6], 积极进取, 敢于挑战, 创新和尝试, 互相竞争的新观念, 激发着青年们的激情和斗志, 为自己的美好人生奋斗, 他们展望未来, 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有的青年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变得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9], 甚至为了金钱不惜一切代价铤而走险, 他们坚持金钱至上原则, 认为金钱就是万能的, 拥有了金钱就是拥有了这个世界的一切, 已经对金钱达到了着迷和疯狂的地步, 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不会考虑其他利害, 更为可惜的是他们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葬送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三、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方法,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 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知识水平、分辨能力和思想境界

  青年大学生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10], 丰富自我, 增强自身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并且积极汲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 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实践中丰富认识和检验真理, 在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 尽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 营造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氛围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鲜活力量。当代青年大学生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只有全社会都把力往一处使, 最终形成合力, 必定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此,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1], 大力加强文化自信的建设,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感染青年大学生;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 以良好的党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和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 加强价值观引导的针对性

  要使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富有成效, 必须有的放矢, 因势利导, 加强引导的针对性[7]。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比较艰巨的, 由于这一代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活富足, 对未来的生活, 常常会有父母替他们做好安排, 因此, 他们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比过去的青年要长些, 加上社会上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 外来文化的冲击, 使他们有时候不能分辨出正确的价值观, 对此, 我们要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使当代青年在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上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 网络媒体应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由于网络发展的商品化, 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遍布整个网络, 以及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充塞着许多媒体, 也冲击着我国的价值观念, 网络带给人们的正向引导功能被严重削弱, 所以要把好网络传播的关口, 防止各种腐朽的思想的侵入, 对此, 网络传播应该做正确的引导, 传播社会主义主旋律, 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的非法传播, 完善网络的管理制度, 以及网络管理的立法程序, 对网络的各种不法行为进行法的制裁, 保证社会主旋律得到很好的弘扬。

  参考文献

  [1]吴东川.浅谈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J].赤子, 2013 (8) .

  [2]马红霞.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5 (1) :170~171.

  [3]黄国清.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导向[J].现代哲学, 1996 (1) :57~59.

  [4]张栋贤, 谢爱华.当代青年价值观认同研究[J].人民论坛, 2015:144.

  [5]贾东城, 李云捷, 王俊英.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探析[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56.

  [6]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 (8) .

  [7]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82~87.

  [8]梁变凤.试论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4.

  [9]苏建永.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10]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1]谢纳新.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新趋势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7) :45~46.

人生与哲学的论文

https://m.bbjkw.net/fanwen493723/

推荐访问:哲学论文范文 哲学与人生论文500字

会议精神心得体会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20年疫情党课讲稿三篇 下一篇:高考作文实用素材集锦分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