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 问鼎_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2019-05-09 村官述职报告 阅读:

作秀是要看对象的,要看观众的。在有些观众面前,你根本用不着作秀,你存在,本身就是秀。下面是五度学习网www.wudu001.com分享的官场文化与潜规则。供大家参考!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如今手上掌握点权力的人最擅长的就是做秀,他们总是正话反说,或者语在此而意在彼,如果仅仅从字面去理解他们做出来的秀,往往不得要领,甚至适得其反。

  跟小人物、小平民式的弱势群体亲切握手、问寒问暖乃至合影留念是当下要人、官员们最爱玩的把戏之一。

  “根据工作需要”对于下级来说永远就象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

  社会上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则是:上级跟下级握手,上级先伸手;男人跟女人握手,男人先伸手;强者跟弱者握手,强者先伸手。

  过去都是上级表扬下级,现在颠倒过来了,上级难得表扬一回下级,倒是下级常常表扬上级。过去是上级奖励下级,现在也变成了下级奖励上级;逢年过节,下级总往上级那里跑,去干什么?就是去奖励上级。

  只要无事可干,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一旦干事了,就肯定会有麻烦。只有先互利然后才会有平等。只有在利益被剥夺的时候,儿子才会造老子的反,下级才会放上级的水。

  在中国,只要是想做事情,必有无形的绳索绊着你,叫人动弹不得。

  一个单位,想做事情的人往往最容易被别人提防、暗算。想做事情总是和有企图联系在一起。

  单位里的人一般是按部就班,靠表面的熬时间过日子,而把工夫放到暗地里,在暗地里提防、暗算想做事情的人,在暗地里为自己寻找升迁的台阶。

  “干将”与“心腹”是有区别的,干将是干活的,心腹是帮忙出谋划策、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大打出手的人。

  政界走得通的人,眼睛都是朝上而不朝下的。

  官场上如果没有靠山,很难站稳脚跟,更不要说高升了。

  做领导的在关键时候,你的表情和你的内心世界要截然相反,你要深藏不露,人家越不能很轻易很明白地看清你,他就越怕你,这就叫领导艺术。

  一个人要当好官,座稳位置,当然要靠上面的提拔,但是也绝对离不开下面的支持、帮忙、甚至是哄抬。

  下级对新的上级,一般都要先隔着一段距离观察一些时间,再接近上级,琢磨上级,吃透上级,直到把握上级。

  上级并不都是白痴,只是下级应付上级的太极拳足以使他变成白痴。

  现在的年轻干部比中老年干部狡猾、狠毒,中老年干部有时候还讲情面,有时候还坚持原则,但是青年干部只讲利益,有奶便是娘。

  工作中,最好不要得罪人,如果非要得罪,宁可得罪副职,不可得罪正职,宁可得罪外地人,不可得罪本地人。

  凡是认真就要得罪人,得罪一般人也无所谓,得罪了要人就麻烦了。

  当了领导就得习惯于听恭维。明知道是假话,还得当真话听,你要是显示出比对方智力高,给他一戳穿,人缘就没了。

  在官场上,对有些干部,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干部,就是要敲打,然后再拉他一把,他才服服贴贴听你的。“不害人的菩萨不灵”。

  每当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下级代替上级回答,是官场不变的铁律。

  荣誉感和自尊心是一个人拼搏进取的动力。极大地唤醒和艺术地应用人的这种动力是领导者工作的一部分。

  贪官们现在不但贪权,而且贪荣誉,这当然是有政治上的目的,就是企图通过荣誉来美化自己,把自己准扮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以便隐藏得更深。因为在善良的人们心中,模范人物是好人中的好人。他们期望以假乱真、混淆视线、混水摸鱼。

  聪明的领导会设法让部下形成两个派别,让他们在互相争夺又势均力敌,这样你就可以把握全局。

  下级必须对上司卑躬屈膝,而上司对部下要恩威并重。作为下级你的饭碗掌握在上司手里,你不对人家卑躬屈膝怎么办?

  一些高明的领导者认为,让奴才们适当贪污,是增强自己权力的一种必要投资。

  在领导眼里,美德就是服从(甚至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罪过就是质疑。

  要能思领导之所思,急领导之所急,忧领导之所忧,乐领导之所乐。领导想不到的你先想到;领导想到了的你已给领导做到。领导的爱好就是自己的爱好,领导的工作就是自己的工作,领导的前程就是自己的前程。还要善于把领导的上级当成自己的上级,把领导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把领导的敌人当成自己的敌人,把领导的仇恨当成自己的仇恨,把领导的爹妈当成自己的爹妈,把领导的儿女当成自己的儿女,惟独不能把领导的老婆和情人当成自己的老婆和情人。

  拍马屁有些难听,可世上却少有不喜欢拍马屁的主。至少人家拍你马屁比骂你受用。

  世上的事情那是没个准的,说不定在小领导那里办不到的,到了大领导那里相反容易办成。关键当然是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主动,用时髦的话说叫密切联系领导,总不能让领导主动向你投怀送抱吧。

  领导跟下属的聊天很重要,感情是处出来的,沟通是聊出来的,聊不到一块的,就很难成为知心的上下级。

  领导对下级产生好感有各种方式:一种是汇报工作,讲了成绩就高兴,也不管那成绩是真是假;一种是通过下级对他的低三下四而产生好感,下级对他越是阿谀奉承,他越是觉得下级亲近他;还有一种,就是听下级谈话的思路,通过谈话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格和个人品质修养,从而产生好感。

  上下级就是上下级;上级可以不把你当下级,但你永远得记住自己是下级,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必须严守这样的差别,一定要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历史的经验永远告诉我们:得意忘形,一定会后悔莫及。

  自古以来,“迎来送往”就是惯例。从古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在省里当官,成为一个方面的大员,出巡时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按规矩应得的礼物,还有门包。平时在家,则有节礼、生日礼、按年有帮费;升迁调补的时候,还有私下馈赠。以上这些钱,无不取之于各洲各县,而各洲各县又无不取之于老百姓。

  省里几套班子的官员们,以及下属的地、市,全都明知故纵,要不然门包、站规、节礼、生日礼、帮费就无出处了。各州各县也明白告诉大家:我之所以加倍,实在是各级衙门的用度一天比一天多,一年比一年多。但是细究起来,各州县打着省、地、市各级上司的旗号,借用他们的威势搜刮百姓,有一半的东西到了自己腰包里。

  侍侯上官及讨好过客,都是官场必须的应酬,其实质是搜刮百姓之后的利益再分配,是民脂民膏的分肥。官场宦游,谁知道明天谁富谁贵?培植关系本来就是正常的投资,不得罪人更是必要的保险。

  迎来送往自古以来就是官场的重要活动。五千年文明已经把重情重义固化成为一种基因,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国乃礼仪之邦,讲究个礼尚往来,有来无往非礼也。只是这个“礼”字含义太宽:与情是礼、与利是礼,给面子是礼,给物品也是礼。中国官场礼尚往来的传统不是几个清官能抵制得了的。入乡随俗,做官也要随俗。

  清明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中国的政治自古以来就有市俗化的倾向。一人当官,亲朋好友都跟着沾光。中国人重亲情、重友情,请客送礼、人情往来,文化生活都要反映到政治生活中。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对中国政治提出的严峻课题,自古至今,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一个人升官了,人们定要纷纷给他送行。这一历经千年的官场俗气是不能免的,否则别人就说你官升眼高,得志猖狂而遭人嫉恨。再说别人祝贺你也是抬举你,如果你清高不接受捧场,那就是不识抬举。这里面有朋友的真诚祝贺,也有逢场作戏的捧场。中国人情化倾向在迎来送往的场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的亲情有时就是法律。

  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上级来检查,下级常常到城市的边界去迎侯。想想古代下级官员集体迎侯上司的场面,你就可以理解当今的迎侯不过是古代官场文化传统的延续。

  不看清品级乱往上凑,搞不好会引起上司的反感。

  来了人不接待,以后还办事不?规格低了,双方都没面子,客人心里还有气。吃什么喝什么其实无所谓,面子不能不要,你不要,你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没有分量了。身份不是一句话,要体现在餐桌上,酒的品牌最重要,钱不能不花。

  陪同领导对于每一个官员来说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通常人们会把他有意无意地看成跟领导相识交往的机会,既是联络感情的机会,也是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

  “迎来送往”是中国官场的一大特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谁没点虚荣心?谁不希望自己有面子?当官的虚荣心更容易膨胀,更喜欢威风八面,前呼后拥;下级是看上级领导的脸色行事,会不会迎来送往,关系到政绩升迁,那能马虎吗?凡是在迎来送往上下工夫的人,十有八九心中有算盘,另有所图。上下这么一折腾,热闹场面就出来了,花样翻新,越演越烈。许多迎来送往的“规矩”都是有潜规则的。

  要让别人为你甘效死命,你必须付给别人应当得到的报酬。

  所谓领导水平,是靠领导的指挥和下级的服从共同构成的;假如下级不配合,你领导的水平再高都枉然了。

  没有分寸和过于卑下的处事方式都是官场上的大忌。

  领导需要尊重,其实下级更需要尊重,周文王拉姜尚又好、刘备三顾茅庐也好,都说明这一点。只有把下级当人看,他们才会给你当马骑;你把下级当马看,他们自尊的反弹就会把自己当人看。

  在官场上,一旦失去了上级的支持,特别是上级的信任,那就意味着自己的政治生命出现了危机。

  在官场上,在上下级之间,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甚至把个人交情提升到公共道德的高度,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级对下级根本就不屑一顾,下级在上级眼里没有位置;另一种是上级对下级根本不信任,上级对下级的戒备心理极强。

  在官场上,在上下级之间,沉默是一种无言的权威,上司沉默了多长时间,下级在在段时间里自然难熬得要命。

  所谓领导,其高明就在于:他说话或不说话,都是有含义的。

  关于副手问题

  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副职领导是一个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它发挥着一承上启下、分工负责的关键作用。因此,不会当副手,就很难成为合格“一把手”。

  善于做副手,才有望成为优秀的“一把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说明,无论多么能干的人,都需要副手和助手。所以,研究和把握副手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副手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角色,协调好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促进领导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此,更有必要对于副职领导的角色特征及副职领导所处的地位进行考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把握。

  领导手册:如何挑选自己的副手

  领导的副手作为领导班子的一员,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规范要求:

  全局观。

  作为领导的副手,应善于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没有全局观,其实质与下级干部无异。领导也可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能充分发挥副手的作用。

  应替领导承担部分责任。

  领导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得罪人的过程,副手应善于替领导着想,并不怕开罪于人。如果把矛盾都上交给领导,领导必然焦头烂额,这就不是一个好副手。副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替领导承担部分责任,让领导腾出精力专心思考大问题。不肯替领导承担责任的人,不能选择其作为副手。

  应做好领导的参谋。

  领导毕竟也是凡人,不可能事事正确。副手应多替领导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纠正领导的错误。如果对领导的任何意见都表示赞同,就失去了副手的意义。在大多数企业中,对领导点头称是的人太多,如果副手也是如此,错误的决策就无人敢于纠正,这是相当危险的。

  应与领导高度互补。

  副手尽力朝领导短处的方向发展,以弥补领导的短处,这样才会形成水乳交融的上下级关系。如果副手一味朝领导长处的方向发展,只可能形成一种“竞争”关系。比如,某外贸公司的总经理德语很好,其副手的德语也不错,那么,总经理非但不会欣赏副总经理的德语,反而可能挑出副总经理的语法错误。反之,如果总经理法语一流,那么,总经理一定会欣赏副手流利的法语。

  应尽力帮助领导树立威信。

  副手应该主动处理一些领导不便亲自参与的事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使领导成为团体的精神支柱和信心源泉。

  以上述要求来选择副手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在实际的工作中,领导对满意的副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找到一个好的副手,无疑是领导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按照上述要求去寻找副手。

  一步不稳,终身为副。

  作为副职,最关键的一条是:牢牢记住“助手”这个定位。作为副职,如果没有个人野心,最明智做法只能是尽可能避免成为某种可能的矛盾的交叉点。

  在官场上,也有人不跟任何人。他的做人标准和做事标准就是:既不特别亲近某人,也不特别疏远某人。他害怕自己成为官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拒绝当任何领导的心腹,也拒绝当任何领导的异己。这样,他既没有因为哪位领导的升迁而得志,也没有因为哪位领导的垮台而倒霉。

  有的领导喜欢起用平庸的下级,以双方能力的差距来凸显自己的才干,却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平庸。

  可以和群众打成一片,但不能与副手打成一片。

  在上级面前可以为你的副手的过失承担责任,但关起门来一定要让他知道你的厉害。

  可以把你的副手当成朋友,但不要让你的朋友去做你的副手。

  上台几乎要站着,找人谈话要坐着。

  训话不如对话,对话不如谈话。

  可以向上级请教,可以向专家请教,最好不要向下级请教。

  有的领导通过规章制度,使副手赤手空“权”,使下级有职无权;把大家放在制度之下,把自己放在制度之上;把大家放在责任之内,把自己放在责任之外;想方约束别人,设法方便自己;努力管死别人,尽量放活自己。

  领导在位的时候,他的讲话总是十分重要的;到下面视察、检查,总是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使下面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向领导汇报、请示,得到的指示总是非常宝贵和及时的;下面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功劳首先得归功于领导的英明正确和巨大帮助。然而当领导不在位又如何呢?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一二把手之间处理不好关系,背黑锅的总是二把手,这已经是官场共识。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主管行政或者业务的二把手是很难当的,除非他最大限度地放弃个人意志,要不就消极怠工,故意无所事事,故意制造矛盾,等着调离或者听凭罢免。如果他太投入,太有想法,太有能力,太有威望,就有可能引起意料不到的猜疑,甚至让人觉得有政治上的野心。有时候优秀并不是绝对的好事,而恰巧是姣姣者易折。

  一把手单独向上级评价班子的其他同志,是正常的汇报;而其他成员在背后议论一把手,是犯忌的。即便是向上级反映情况,也有可能被看作是不安分,甚至有可能被看作是非组织行为。认真地说,只要出以公心,班子成员之间的非原则摩擦应该可以通过坦率的交流来解决。但那常常只是一种理想。权力本来是一种社会责任,却常常被当成个人价值。因为行使责任而可能引起的权力敏感,常常被当成对个人价值的冒犯。这又常常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任何一个单位,一二把手之间都存在矛盾,存在权力之争,外人很难插手。

  国人当官,最忌讳“副”字。“副”字无论哪一级,不仅待遇不如正级,永远戴不上“一把手”的桂冠,听起来也不顺耳,有“贬值”之嫌。好在官场有个“潜规则”:都会顾及副职的面子,下级、同级、上级在口头上会主动“删”去副字。这点面子在出差、开会、交际等场合,尤其注意给足。

  “副”字虽然与名利有关,必然出现“副”转“正”的激烈竞争。这里的学问就更大了,聪明机灵的一般会从贴近领导、提高业务水平、搞好同事关系这三方面打造自己,谓之当官“诀窍”。若排除用人不正之风,跑官买官,有以上三种能力的人,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能被“扶正”,乃至“更上一层楼”。官场级别,历久弥新,代代相袭,奥妙无穷,深不可测。值得有识之士研究。

  多数情况下,副手并不想把和正手的关系弄僵。如果正手能尊重反副手,肯于听取副手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真正行使职权,许多矛盾就不会发生。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一把手都是独裁者,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根本不把副手们放在眼里,什么事情根本不于副手们商量,副手成了摆设,甚至成了出气筒,这让副手心里难以平衡,就生出许多事端。

  其实,凡是正副手之间闹矛盾,主要责任往往在于正手。一把手常常对副手心怀猜疑,副手工作出色一些,他认为有压过他的可能,便处处提防;副手如果工作平常,他又疑心副手在泡自己。副手周围有几个得力的人,他怀疑副手在拉山头;副手事事向自己请示,他又认为副手没水平;副手如果不事事向自己请示,他又认为副手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弄得副手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天长日久没有不产生矛盾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专制传统,这些传统中常常充满心计、权谋,与民主社会的要求南辕北辙。民主社会限制个人独断专门行、为所欲为,要求尊重多数人的意见,不允许为官者为个人谋私,使丘陵处于监督之下。中国的许多正手与副手之间的冲突,其实是民主与专制的冲突,所以,要想消除正手与副手为敌的现象,只有真正实行民主,否则,这种现象不会消失。

  出了事故撤消副职官员的职务,已经成了中国官场的一个模式。但是仔细考察一下政府正副官员中责任和权力的对应关系及其引发的效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

  不管是在法制制定、政府行政、企业经营、公民自律等哪一个领域,都应该体现出“责权对等”的原则;一个公民,如果没有给他任何权力,他就没有负担责任的义务,也没有负担责任的条件、能力和积极性;你想要他负担责任,必须首先给予其权力。有几分权力,就负担几分责任。

  人事权和财务权是目前行政机构的权力核心,都掌握在各单位“一把手”的手中,按“责权对等”的原则,他应该对单位负“核心”责任。但事实不是这样,一把手往往把各项工作一一分工给每个副职,声称自己全面负责,实际上是个“甩手掌柜”;出了成绩是自己的,出了问题是分管领导的。而副职一点权力也没有,怎么能抓好工作?

  如何处理好正副职之间的关系?

  副职对正职要做到“三不”:不越位、不越权、不越级。

  服从而不盲从、尊重而不奉承、请示而不推委。

  正职对副职则是:信任而不放任、爱护而不庇护、严格而不严厉。

  副手的心事谁人知?

  做好一名副手有一句话说得好:要做到到位不越位;用权不越权;出场不炫耀;做事不抢功。副手应该成为一个桥梁,成为下级与决策层之间的纽带;成为倾听者;讨论者;传播者。

  不论官场的大小,似乎都很难摆脱正负之间差别待遇的情节。通常副手的身份及执掌责任,多少有别于主管的机要幕僚。机要幕僚,单纯的只是主管的亲信,而副手是随着与主管亲疏关系的不同来定位的。

  有的副手,真的是主管的左右手,他深受主管的授权,可以代行主管赋予的部分权责。这样的副手既然掌权,自然得对主管负责,而且得和主管共同进退,其身份地位就相当是主管的机要幕僚了。

  然而,有很多的副手,通常是坐冷板凳的位置。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在个人职位进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有可能是因一时际遇浮沉,碰上了冰冻的处境。

  副手的态度应当如何呢?他是该表现的主动积极,还是该安分点沉默度日呢?其实,这必须视环境的情况和主管的态度而定。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及矛盾,作为一名好的副手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事实的存在。副手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尤其是在权力荣誉功劳的面前不争不抢。因为对正职的肯定及对组织的赞赏都是对组织内每个成员的最好嘉奖,其实最容易产生矛盾及误会的无外乎是对这些身外之物的追逐。

  如果是碰到一位重视权责区分,讲究工作效率的正主,那么他的副手必战战兢兢。为正主分担部分责任,同样也享有相当的权利。掌有权责的副手,干起来可不见得轻松,不但要负一定的责任,且要面面俱到,巨细靡遗。如果正主大权独揽,只能让副手沉默是金,闲事少管,这样干起来内心当然很不是滋味。同样是副手,一种是处处为正主着想,深受重用,扶正有望。另一种是对上不获授权,对下未获尊重,日子在喝茶上网看报中打发掉了。

  副手在单位里分量地位的轻重,更表现在手下员工逢迎应对的态度差异上。打工者多半是“不怕官,只怕管”。他们伺候正主,通常不敢马虎,对平时对他们总是和颜悦色的副手,要么不得罪,要么爱理不理。

  谁都知道论名论位副手难为,可要在一个官场出人头地,很少有人不需要过这一关。他们承担着不轻的责任,付出相当的心思去辅助上司,但却必须承受和上司共成败工进退的风险,而且论起名分地位,总是比正主要矮上一截;而有的明明心里不甘心坐冷板凳,不甘心忍受属下轻视的眼光,却有难以割舍这份职位,无力扭转落后虚位的局面。好的合作者有许多显著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合作双方各有所长,各有所补。这样的合作才会长久,这样的合作才会卓有成效。因为副手在某些方面的所长,会解脱正职在此方面的更多关注及操心,使得正职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去解决其他的一些棘手问题。另外一个好的副手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总是错误的认为:既然是副手我操那么多心干什么?其实一个副手的最大成功是因为正职及组织得到肯定及赞赏,如果说一个副手在组织中鹤立鸡群,正职及组织在其功绩面前却显得十分愚蠢。那么这个副职是十分失败的。

  副手的角色是如此的错综复杂,身份是如此的暧昧尴尬,在事业生涯里,应当是一段相当难捱的时期。其实,众多的副手是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劳力心力,大车也是难以启动。

  等级就是秩序。它展示出来的恰恰是强弱之间的等级。藐视它的人,要么是雄心勃勃,要么是野心勃勃。官员平时所从事的工作无非是逢迎、应酬、处理矛盾之类的事情,一般的官员都能胜任,倒是官员之间的一些问题不好解决。

  要把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培养成一个领导“拿”再多的钱都很顺从、都不吭声、都不举报、都能把帐目做得很平的人,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培养”,领导是不会跟你明说你要如何然后变成领导的心腹甚至奴仆;相反,他还要组织你学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你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不断地揣摩领导的真实意图、屈服他的含而不露的淫威的过程。自然也是你不断出卖自己良心的过程。

  许多人说的“工作经验”,其实就是那种能够巧妙违反法规以营私、同时又能逃避法律打击、惩罚的经验;能够主动迎合、准确揣摩、无条件服从和百般掩盖所在单位领导的经验。这样的工作经验,当然能够为“绝对权力”提供非常“完美”的服务的。谁的手中有了绝对权力,谁就能得到这样的完美服务。贪官最需要这种“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也是最能造就贪官的;贪官被抓了,但这种“工作经验”却能逍遥法外。

  以领导的讲话作为执法依据是令人奇怪的。而事实上,这样做的又何止一个地方。为什么将领导的讲话作为执法依据呢?一是因为领导讲话在本地比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要大,更具有权威性。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就是这个道理。二是领导讲话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三是土政策的需要。于是,在领导讲话的遮掩下,一些不好公开的土政策得以变通执行。实际上,领导讲话不属于规范性文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将其作为执行依据。

  虽然领导的讲话是严肃的,也是有出处的,它的出处应该是国家政策法规。但是,一些领导的讲话根本就没有相关文件作为依据,所以这样的领导讲话,只能在小范围内传达。它只对一个地方有利,而对国家和集体没有好处;它只对一些好看的政绩工程有利,而对民心工程没有好处。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依法办事的有关部门敢不执行吗?想掉乌纱帽不?想找领导批评是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了。如果你违反了这个“潜规则”,就要闹笑话了。领导讲话作为执法依据,挑战的是法律法规的严谨和严肃,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执法者就是要依法行事、依法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依法处置自己职责内的相关事务。但是在现实中,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遵循的不是相关法律的规定,而是按照领导的意图或者上级的指示行事;而领导的意图或者上级的指示又往往与法律法规相背离。“执令”不“执法”是人治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

  不良官际关系催生官场腐败文化

  国家行政学院纪检监察室主任郎加在今天出版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撰写了题为《催生腐败的不良“官际关系”之分析》的文章,对于中国官场中官与官之间滋生腐败的不良“人际关系”现象进行了剖析。文章说,不健康“官际关系”(所谓“官际关系”是指领导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催生腐败的重要诱因。

  当前不良“官际关系”的四种表现

  人身依附关系。文章指出,这是指下级依存于上级,上下级之间存在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官官相护、猫鼠关系等。本是封建社会腐败恶习的“官官相护”,成为当代某些地方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表现是极少数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庇护,下级维护上级,上级偏袒下级,久而久之这种关系就演变为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另外,一些下级很怕上级,对领导唯唯诺诺,实际是怕影响自己的升迁和既得利益。这种猫鼠关系是不良官场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利于领导干部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同志关系,导致人际关系非正常化。它们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会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网络,滋生更多腐败现象。

  拉帮结派关系。文章指出,搞小团体、拉山头是人身依附关系的“近亲”。领导不同派系不同,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队伍。有的则以老乡名义相聚,或以同学关系融合。官官相护、互相利用、相互包庇是小团体主义的表现,阻碍反腐败工作开展,因为,小团体中的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其他成员就会利用自己构建的社会网络,为该成员走关系、借人情、上下活动,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维护小团体利益。而小团体的社会网络顶端越高,网络实力就越强,就越不利于开展反腐败工作,现实也表明包庇袒护团体内部成员的腐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庸俗交往关系。文章指出,拉帮结派必然产生少数领导干部之间庸俗化的交往关系,主要表现有:第一,酒肉关系。部分领导干部讲究迎来送往,热衷于灯红酒绿,频于应酬。用公款建立起的酒肉关系,不仅浪费惊人,而且败坏党风政风,还会损坏参与者的身心健康。第二,庸俗的娱乐关系。少数干部常常以各种名义聚集在一起,动辄出入高档消费场所。有的还通过违背规定的娱乐活动彼此结识、形成小圈子,将大量时间荒废在不健康的娱乐上,助长了奢靡颓废之风。第三,互相吹捧。少数领导干部八面玲珑善于见风使舵、随风倒,精于溜须拍马、察言观色;彼此之间拉拉扯扯、吹吹拍拍,文过饰非。上级一味表扬下级,下级不顾事实吹捧上级,为上级打掩护,排除困难。这种庸俗关系不利于干部健康成长,更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行贿受贿关系。文章指出,为仕途更加光明、多点筹码,有人选择行贿手段获取上级领导的欢心,而不是选择兢兢业业、真抓实干,靠实绩来实现升迁。在贿赂面前,有的领导禁不住金钱或其他形式的诱惑而走上受贿替人办事的道路。如此,行贿者和受贿人之间就形成一个畸形人际关系网络。搭建非正常的社会网络不仅败坏党风,违反党纪,还不利于领导干部之间建立正常关系,并增加腐败衍生机会,加大反腐成本。这种关系感染性强,如果“一把手”政德不高,就会影响和带坏一批官员,致使劣官当道,良官无处可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悲现象。田凤山、韩桂芝、马德等腐败案就是上下级之间存在行贿受贿关系的典型案例。

  不良“官际关系”产生的根源

  文章分析认为,不健康“官际关系”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首先,是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官本位思想、皇权思想、家长制作风等或多或少在影响着当代官场。过分强调人情、人缘,使人情、人缘异化为约束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也会导致不良“官际关系”的形成乃至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相关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干部晋升机制不完善是不健康“官际关系”形成的制度根源。职务升迁“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还在一些地方存在。既然下级的政治命运都决定于上级,某些下级就会对上级唯唯诺诺,尽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之能事。近年来组织人事部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就是这种非正常关系的表现。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领导干部过于追逐经济利益是不健康“官际关系”形成的现实社会根源。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会推动人们注重竞争、青睐效率,还会使人们过于注重金钱、人际关系趋向冷淡。领导干部间不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和注重逐利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如何建立和谐的“官际关系”

  文章认为,建立健康和谐的“官际关系”就必须在明确何谓健康“官际关系”的基础上,消除上述三个根源。只有和当代中国的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渐进型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以强化“一把手”的表率意识为突破口,加强行政伦理建设为基点,加强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方能推动和谐“官际关系”的建立,减少腐败现象。

更多相关内容:

村官述职报告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回忆入党那一天_入党那一天”征文比赛通知 下一篇:[回忆入党那一天]入党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