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母为妻小说]娶母为妻实录

2018-07-18 其他范文 阅读:

娶母为妻实录篇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实录

  课前,学生在语文课代表的组织下背诵《离骚》。大屏幕上展示有《我的母亲》几个大字。教师进入教室,学生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师:请全体同学将大屏幕上的课题朗读三遍。(课件一)
  生: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三遍)
  师:读完后,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为我的操劳,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母爱的伟大。
  生2:母亲为我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感谢母亲!(掌声)
  生3:我想吃妈妈做的菜了!(生笑,但看得出颇有同感)
  师:这几位同学给我们表达出了他们对于母亲的一些真实的感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是没有地域、没有年龄界线的,你们有感慨,我也有,今天听课的老师也有。我们北大附中的李校长第一次来到罗马校区,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听听他的母爱感言吧。
  李校长:今天发言比较突然,我没有准备。但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有共同的语言:那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我们北大附中的师生只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回报我们的母亲。(掌声)
  师:情感是个宽泛的话题,母爱是一种永恒的天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写满了这些不朽的亲情,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中华民族凭着这生生不息的亲情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们代代相传的亲情、友情、乡情才使我们的民族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构建社会和谐。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就是体验情感、认识情感,在此基础上做到尊重情感、珍惜情感,从而丰富我们的情感,最终能用行动表达情感。(课件二)单元有单元学习目标,现在我们学习《我的母亲》,要达到三个目标:(课件三)
  1.感受母亲的爱心,体验母爱的伟大。
  2.分析情感线索和行文线索,学习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的写作技巧。
  3.体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白描手法展现人物性情的记叙方法。
  师:现在我们进入活动一:走进文本,读一读,品一品。(课件四)
  读之前我们要进行知识梳理。还记得散文的特点吗?
  生:记得:形散神聚。
  师:对,形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神乃文章的情感线索。任何文章都是言情达意的。文以言情,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线索是怎样贯穿全文的呢?请注意阅读方法:抓文眼、品关键词或句,注意段头段尾的句子。给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也可自由交流阅读结果。
  (生阅读课文,有的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小声交流)
  (5分钟后)
  师:同学们已读完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有没有找到关键句呢?
  (生举手)
  生1:从情感线索上看,我认为文眼是: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生2:我补充一句:我认为文眼是: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学生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展开了议论(约三分钟)。
  师:我认为两位同学发表了观点有互补性:母亲给了我生命;母亲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都抓住了文眼,简洁综合起来就是“生命教育”(板书)。
  学生一致认同,教师引导进入过程二。
  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课件五)
  师:情有所依。作者是怎样安排行文线索来承载自己情感的呢?这个问题难度要大些,但也有方法可解决。只要理清文本思路,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文章的行文线索就明显了。阅读要眼到、心到、手到,请学生再次快速阅览课文,理顺思路,品读重点句并动手予以勾画,将自已的观点批注在扉页,也可互相交流。
  5分钟后,教师让同学们共同交流,教师利用学生交流形成板书:
  母亲、记叙: 勤俭、诚实、热情、好客、坚强、宽容、善良、有爱心
  生1:勤俭诚实。
  生2:热情好客。
  生3:有爱心,讲原则。
  生4:善良、坚强。
  ……
  广泛交流讨论了母亲的形象后,教师引导并点拨:
  师: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作者记叙之后马上转入议论。这是先叙后议写法。那么,从议论中我们可以探讨:这样一位母亲给了“我”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再次交流,教师依据交流成果逐渐形成板书:
  老舍、议论:性格、习惯、为人
  生1: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生2: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样的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生3: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是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线。
  ……
  教师引导归纳交流成果:
  师:总的来说,母亲给我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板书“性格”、“习惯”)
  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我认为还有一点“为人”。(板书“为人”)
  这三者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直观板书,交流中明确:分别是记叙、抒情、议论的写作方法)
  教师再引导,形成共识: 记叙、抒情、议论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记叙是为了引出议论,议论是为了抒情做准备。(课件六)
  师:纵观全文,作者文不作修饰,事不用猎奇,平凡中形成了母爱的伟大,这种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   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刻画人物形象使之生动逼真感人的好方法。
  教师引入过程三: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
  展示课件七:品一品,悟一悟。
  细节:细小环节或情节。
  白描:原指绘画不用色彩,只勾画轮廓的技法,相当于素描。文学上白描手法就是用朴素而简洁的文字,不作任何修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教师点拨:我们运用细节描写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小中见大;典型;真实。
  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时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之后再举手发言形成共识。
  师生互动,互相交流,提升成果,形成共识。过程选录:
  生1:“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师:说明什么?
  生1:说明母亲终年都是辛劳的。“终年”是一年到头都这样;“鲜红微肿”则是辛劳的见证。
  师:说得很好!这位同学是第一次主动发言,一发言就非常准确。(掌声)
  生2:“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说明当三姐出嫁时,母亲极度悲伤。
  生3:“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将母亲的爱女情节凝聚在一个细节中了。
  生4:“母亲笑了。”“笑”表明母亲见到儿子时喜出望外的心情。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词“愣”和“叹”,非常传神。“愣”表明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失落的心情,“叹”则是无奈然而又理解儿子的心情。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非常精当。相信有了这样一次活动,以后在写作中也能熟练地运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让我的文笔写出更多的精彩!掌声。
  教师引入过程四:说一说、写一写。(课件八)
  教师点拨:通过老舍之笔,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面对亲情,谁也不会无动于衷。面对母爱,让我们真情表白。用几句话或一句话发表自己对母爱的感言。
  过程:(在《感恩的心》的歌曲声中,语文课代表发纸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母爱感言。写完的同学先后将自己的感言张贴到已准备好的宣传板上。课堂达到高潮。)学生将感言自由贴成了一个大心字。高潮中,听课的全体教师为孩子们精彩的感言鼓掌。(详见附录)
  学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下课铃中,同学们随着歌曲“感恩的心”纷纷走上讲台,先后贴出自己的母爱感言,并形成了一个很特殊的心字图案。
  附1、学生感言抄录:
  枯笔难尽游子意,一句心话爱无边。
  ——邹俊常
  我的成功、失败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你的瞳孔、摄入您的心底。谢谢您陪伴我!
  ——张娜
  有时会觉得您很唠叨,但每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会在我身边支持、鼓励我!感谢您,我的母亲!
  ——潘倩雅
  没有您的存在,就没有今日的我;没有您的关爱,就没有坚强的我;我痛您也痛,我伤心您也伤心。感谢您给予我生命,永远爱着您!
  ——江宗恒
  妈妈,我感谢您。您给予我的是无私的爱。但面对无私的爱我却无以回报,我在此只能大声地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
  ——王来全
  是上最美的耳生因,是您的呼唤。您如此伟大,给了我很多很多,对人间世事总是如此宽容。谢谢,上帝会爱佑您的!
  ——王勇达
  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干涸的心灵。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了一份惊人的伟大!有时母爱是一剂特效药,可以拯救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灵魂;有时母爱又是人生海洋上的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出迷途,追随光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有谁能够掂出它的重量,有谁能够真正偿还呢?母亲无言,母爱无垠……妈妈,我爱您!我会用我的一切去偿还你为我做的一切!
  ——王潞
  给我生命的是你,给我爱的人是你,我会用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
  ——钱苗苗
  您的爱铸造了我的灵魂;您的教育铸造了我的心,就是您爱的教育才孕育出了完整的我。妈妈,感谢您对我多年的养育之恩!
  ——叶学伦

娶母为妻实录篇2: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师: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诗,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吧。
  一首新诗在手,你一定想先睹为快吧,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学生读诗
  师:声音渐落,提一个问题: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朗读?
  生1:悲伤的。
  生2:低沉而满含深情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不用欢快的、轻松的、愉悦的语调来读?
  生3:因为这是一首写愁绪的作品。
  师:是啊,这是一首饱含思乡之情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的心不免随之沉重起来。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让我们带着这份对诗歌的理解,共同朗诵这首诗吧。
  生:齐声朗读作品。
  师:第一次朗读,就能读出如此神韵,老师为你们骄傲。但还是想提醒大家:每一节诗的朗读情感应各有侧重,你们发现了吗?
  生4:第一节诗写小时候,应该轻松些;第二段写长大一些了;第三段写母亲去世,很悲伤;第四段写对国家的思念,很沉重。
  师:很好,说得在细致些,能吗?第一节诗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当时什么境遇?
  生:母子分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5:因为第一节诗中写到邮票,说明两个人要有书信往来,可见母子分离。
  师:也就是说第一节诗,为的是展现“少小离家”的境遇,朗读时重在展现对母亲的依恋。让我们试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节诗。
  师:那么第二节诗呢?
  生6:表现的是对新娘的依恋。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7:其实这首诗的每一节分别有两个字表明是对谁的依恋:第一节的“母亲”、第二节的“新娘”、第三节的“母亲”、第四节的“大陆”,这些都是诗人思念的对象。
  师:很聪明,他把每一节表明作者思念对象的词语都为我们找出来了。也就是说第二节诗,为的是表明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让我们来试读这节诗。
  生:齐读第二节诗。
  师:接下来看第三节诗,按照刚才同学的说法,第三节诗也是表现对母亲的思念,那和第一节不是重复了吗?
  生8:第三节诗思念的是逝去的母亲。
  生9:第一节诗表现的是离开家时一个小孩子想念母亲,能见而暂时未见的伤心,而第三节诗写的是一个成年人在母亲去世后想见却不能见的痛苦,感情是丝毫不同的。
  师:你的分析很精彩。第三节诗,为的是表达天人永隔的悲哀,朗读时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挚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试读第三节诗。
  生:齐读第三节诗。
  师:那第四节诗怎样读好?
  生10:第四节诗表现作者对两岸祖国团圆的期盼,读起来应该满含深情。
  师:你试读一句好吗?
  生11: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很好。给你作个小提示:说“两岸祖国”可以吗?
  生:祖国两岸。
  师:是啊,第四节诗,为的是展现诗人情感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节诗。
  生:齐读第四节诗。
  师: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六行,但是读的时候会发现,诗中的每一个词语都仿佛在低声地向我们诉说。就是这样一首诗曾经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按照的你们的个性解读来说。
  生12: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小我感情,还表达了希望大陆台湾统一的情感。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表明对回归祖国的盼望之情。
  生13:这首诗的感情是一步步升华的:最开始是母子分离、再到与新娘分离、再到生死之别、再到对祖国大陆的别离,感情一步步升华。
  生14: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国之情。表达最为鲜明的是第四节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15:作者是分不同的时间段来写的,分别抓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条理非常清楚,不仅是感情的脉络,也是诗歌节奏的分界,让我看到了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四节诗。
  生16:作者把自己四个阶段所感受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不同的事物上。邮票和船票使我和母亲、妻子得以联系,使我一解乡愁之思。因为邮票使自己和母亲联系,而用船票他就可以坐船回家看他的新娘。后面两个事物阻隔了他,坟墓使他再也见不到母亲,而海峡就使作者再也不能回到他的故乡。母亲死了,即使穿越坟墓也不能见到活生生的母亲了。但是,如果穿越海峡就能回到大陆。死别无法改变,但生离更让我们不能接受。
  师:;有了这样的解读,我们再来朗读一次吧。一位同学领读,读每节诗的一、二两句,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句,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四句。
  生:再读诗歌。
  师:也许你们的声音还很稚嫩,但你们营造的诗歌味道浓厚而动人!正是这首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游子,我国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经深情演绎过这首诗,让我们共同领略这唯美的艺术世界吧。听范读。
  生:听范读。
  师:范读的好吗?你们要不要再来读一次?我相信你们读得会不亚于名家。
  生:齐读诗歌。
  师:我很激动,因为我从小小年纪的你们的朗读中已经听到了沧桑的味道。诗人曾经说过: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他说他慢慢的意识到,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一首诗,让我们走近了一个人。他就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他在文章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60年代余光中写下了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几十年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写下了《乡愁》。可这首仅仅用了20分钟写出的只有四节的乡愁诗带给人们的感动却在世代流传。在了解了作者的人生际遇之后,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感觉和效果应该有所不同。谁愿意读?
  生17:读诗歌。
  师:有人说,一首诗歌,只有读出来,它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完美的展示。刚才同学的朗读已经让这首诗有了灵动的生命。《新诗鉴赏词典》中评价《乡愁》有如美术中柔美而略带伤感的“素描”。品读每一节诗,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诗歌进行大胆想像,描述每一节诗让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人物?会有怎样的故事?任务分组。
  生18:我能想到作者站在船头上,望着大陆,泪水落在海中,流回到大陆。
  生:啊?
  师: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啊”?因为品读第一节诗时,有一个关键的时间词“小时候”,给你一个提示:作者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所以你的头脑中会想到什么?
  生19:一个少年拿着笔在写信,
  生20:母亲在故乡收到信时的思念和不舍。
  师:第二节诗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21:作者结婚不久便和妻子分开了,他分外思念妻子却只能梦中想见,因为是战争年代无法想见。
  师:给你一个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想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生22:作者在渡口徘徊,想念妻子,却无法想见。
  师:你猜他这是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23:泪流满面。
  师:那也许余光中是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呢?
  生24:可能会沉思吧。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沉重相思情感下的诗人剪影。接下来我们看第三节诗。
  生25:也许作者会跪在母亲的坟前,即使他是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此刻也会泪流满面,因为他在悔恨母亲临终前也未能尽孝,母亲魂归后也未能送母亲回归故土,很惋惜……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细节,他在描述这个画面时,声音都有些哽咽了,尽管不知道有怎样的缘由,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清晰异常。接下来看第四节诗吧。
  生26:最后一节诗让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
  师:这个同学用了几个非常好的词语“沧桑”、“遥望”,我想你们已经一步一步的走近了这首诗。老师在读这首诗时也写下了画面解读文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小时候,离家的思念尽数献给了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当泪水滴落在邮票上时,我相信母亲读信时会闻到泪水的清香。
  生: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长大后,我娶了娇妻又别了娇妻,曾经的缠绵终化成辛酸的记忆,脑海中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时,妻子的挥手别离、泪容凄凄……
  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后来啊,我只能在您的坟前跪倒,任儿子怎样的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把您从土层中唤醒。今生今世,真的再也无缘膝下尽孝了吗?我在外头,母亲您在里头!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而现在,我的大陆!我多想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有没有使你们的头脑中闪现一个个凄美的画面?也许那份记忆会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想让这么美丽的画面凌乱无序,我们为诗中的四组画面取个名字吧。我们知道乡愁缘于离别,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中情感,每个名字的最后最好以“别”字结尾,好吗?请大家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27:母子分别、夫妻分别、母子分离、两岸分离。
  生28:我都用两个字:分别、告别、永别、离别。
  生29:骨肉分别、夫妻分别、生死分别、两岸分别。
  生30:母亲分别、新娘离别、生死永别、结果离别。
  生31:骨肉分别、夫妻离别、生死永别、两岸暂别。
  师:你为什么要把“暂别”重读音?
  生32: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大陆和台湾终会统一的。
  师:没有想到你们的解读会如此到位!尽管没有你们的拟题出色,可还是想把我的拟题展示出来
  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
  你们的解读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有心课后再读这首诗,谢谢你们。
  有人说,诗歌是跳动的音符,与你们合作,令我不禁回忆起诗歌长河中写“愁”的诗句: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清照的愁“载不动”,李煜的愁“流不尽”,李白的愁“断不掉”,在那一刻,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余光中的愁绪不及前人深厚,有诗为证:诗中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极言其小,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极言其少,如此乡愁寡淡的作者,也许他根本不配作“乡愁诗人”的代表,你们赞成吗?
  生33: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浅浅的海峡,却也可望而不可即呀。
  师:你前面的解读我都赞成,只是最后一节诗用“浅浅”,你也赞成,我不这样想。台湾海峡“浅”吗?
  生34:很深。
  师:其实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作者把它说成 “浅浅的”,是因为它成了作者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的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去说,谁又能体会得到呢!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深深坠入余光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此好诗不背下来岂不遗憾?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理清诗歌思路,让我们带着对诗歌最真诚的理解共同背诵这首诗。
  生:齐声背诵整首诗。
  师: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诗情的思绪。可人生就是这样,分别总是不期而至,一如乡愁。千百年来的人们提起乡愁总是心惊魄动,泪水涟涟。其实动人的乡愁诗还有很多,比如席慕容、李广田、李春生、舒兰等作家的乡愁诗,感情虽然一致,但写法各异,建议同学们课后找来品读一下、比较一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许多人不理解,余光中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家乡?他自己揭开了谜底,他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曾在文章中真诚的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他曾在诗中深情写道: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的想……但愿在余光中先生的艺术世界中我们都已满足了一回!

娶母为妻实录篇3:老舍我的母亲教学实录

  老舍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不属情感型作家,绝不擅长直抒胸臆式的铺陈渲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我的母亲教学实录,欢迎来参考!
  一、整体感知,初识母亲不易的生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出示题目)。谁的母亲?
  生齐答:胡适的母亲。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试着来说一说。
  生1:家庭中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你从家庭成员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同学们对他的介绍有什么补充吗?
  生2: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二哥在上海经营,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大嫂是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但气量很小的人。五叔是个不务正业的浪人。
  师: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母亲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后母可不容易做啊!母亲的生活确实不容易。我们不由得感叹:
  (幻灯片出示)“母亲的命真    啊!”
  生(全班自然接着说):母亲的命真苦啊!(师板书“苦”)
  二、细细品读,理解母亲多面的性格
  师:母亲的命这么苦,她会跟人去诉苦吗?会还是不会?请用跳读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动笔划。)
  生3:她不会诉苦,她会回避。第10自然段说“她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生4:我也认为不会。因为母亲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师:那她到隔壁闲谈。会谈点什么呢?
  生4:(生犹豫了一下)说说家常事,她肯定不会数落儿子媳妇。
  生5:她会去诉苦。因为“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撑着。这么苦会出去诉苦。
  生6:她会诉苦。11自然段第四行,“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会向丈夫诉苦。
  师:她的丈夫还活着吗?
  生6:已经死了。
  师:是向已经过世的丈夫诉苦,更准确地说是哭诉。她哭的对象是谁?
  生6:哭她自己,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来照管她。
  师:哭她自己算不算向别人诉苦?
  生6(不好意思地笑):呵,不算,她是怨自己,她连丈夫也不怨。如果诉苦应该是告诉别人家里的哥嫂待她如何如何不好。这不能算诉苦。
  师:你有很强的辨析能力。
  生7:我认为不会诉苦。因为过年时那么多人来要债,母亲也从不骂大哥一句,脸上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所以我不同意生6的看法。
  师:两种不同的意见,看来更倾向于不会诉苦,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词来进一步证明。
  生8:她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仁慈。
  (师板书“慈”、“和”。)
  师:很有眼力。刚才有同学是从“哭”中看出她是不会诉苦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写到的母亲的三次哭。(课件出示描写三次哭的语句)
  1.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2.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
  3.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其余同学听同学朗读的时候思考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三位学生读)
  师: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生9:第一次是哭我不争气,第二次是哭她的丈夫,自己苦命,第三次是哭五叔。
  师:你是从对象上说出了哭的不同之处。
  生10:我认为她第三次哭是因为五叔不尊重她,第二次哭是为了调解和嫂子的矛盾。
  师:也就是说,她是有目的地哭。你能把三次哭的目的更准确地都说一说吗?
  生10:第一次哭是为了劝我好好读书,并对丈夫的去世感到伤心、怀念。
  师:说得简洁一些就是对丈夫的怀念,对儿子的——
  生(齐答):期盼。
  师:继续说
  生10:第三次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师: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清白。谁还有补充吗?
  生11:第一次哭是因为还没有尝到生活的甜蜜,她丈夫就去世了。这么小小年纪就守寡,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自己的儿子又不是很争气,对他期待,要他好好学习。
  师:所以我们看到她对自己的儿子不只是慈爱,还有——
  生11:惩罚。
  师:怎样惩罚?
  生1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关了房门,先责罚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都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师:能说一下,你最受不了的是哪一点吗?
  生12:拧我的肉。
  师:确实,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有些受不了,但是为了对丈夫有个交代,为了对儿子的期望,她对儿子是那么地——
  生(齐答):严厉。(师板书“严”)
  师:她教导我时经常要说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1次哭时说的话。)
  师:再揣摩一下,她说这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调。
  生13:比较伤心。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再一次有感情地读。)
  师:只哭过一次吗?
  生(齐答):不只一次。
  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14:往往。
  师:也就是常常。这个哭只是无声地掉泪,这跟前面其实是一致的,也就是哭也不想让别人听到。这再一次证明,她有苦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你说她会去向别人诉苦吗?
  生(齐答):不会。
  师:有苦不能说,这才是真正的苦啊!母亲在对待哥嫂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生15:忍。
  (师板书“忍”。)
  师:忍到什么地步?
  生15:悄悄地走出去。
  师:你还能找出几个表明她忍的词来吗?
  生15:11自然段。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
  师:这是直接写,还有其他地方可以感知到吗?
  生8:第10段,“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师:哪几个词?
  生8: “总是”、“让”、。不仅自己忍,让孩子也忍。
  师:总是让着她,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让啊!还有吗?
  生16:第8自然段。“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师:哪个词最能表现忍?
  生16:从不
  师:所以我们在读第二次哭时要读出她的忍,该怎么读?请你读一读第一句。
  (生16读第二次哭中的第一句)
  师:读时,要突出哪个词?
  生16:实在
  师: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她的哭跟前面是不一样的。先是轻轻地哭,再是渐渐哭出声来,到最后不肯住。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吗?
  生17:解决了。因为嫂子会端水来劝她。
  师:劝她还是认错?
  生17:劝她。因为她们之间从来不提谁对谁错。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耐啊!第三处哭,又是怎样的哭?
  生18:大哭。
  师:表现了母亲怎样的一种性格?
  生18:刚性。
  (师板书“刚”。)
  师:怎么来读出刚性?
  生18:抓住“当面”、“当众”、“直到……才”读出刚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三次哭)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刚气啊!这种刚气也是镇住大嫂二嫂、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因素。

[娶母为妻小说]娶母为妻实录

https://m.bbjkw.net/fanwen151159/

推荐访问:娶母为妻小说

其他范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答辩申请理由]申请理由 下一篇:[美字书写笔顺]美字笔顺